中国移动出手了——这次不是在5G赛道,而是在银行股市场投下了一颗实质性棋子。
10月13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宣布,将其持有的约5.63亿张浦发银行可转债,以每股12.51元人民币的转股价格,转换为4.50亿股普通股。这笔操作完成后,中国移动对浦发银行的持股比例从17.00%上升至18.18%,持股总数达到57.85亿股。根据公告,此次转股属于正常权益变动,不触及要约收购,也不会改变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股份设有五年禁售期,显示出中移动长期持有的明确意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转股并非“捡便宜”。由于浦发银行此前派发了2024年度现金股利,转股价已从12.92元下调至12.51元,但即便如此,当前浦发转债仍存在约10.44%的转股溢价率。这意味着,中移动是以高于二级市场价格的成本完成增持——这显然不是短期套利行为,而是基于长期战略考量的主动加码。
一场资本动作背后的深意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家通信巨头为何持续加注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从公开信息看,中移动早已是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而今年以来,类似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输血”银行的案例并不少见。信达投资、东方资产等AMC机构也相继以相同方式增持,直接目的很清晰——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截至2025年上半年,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刚好踩在系统重要性银行8%的监管红线之上。在这个节点上,股东选择溢价转股,不仅是信心的体现,更是对资本底线的实际守护。中移动此举,某种程度上是在用真金白银为银行基本面背书。
我始终认为,在当前净息差承压、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国有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持股尤为重要。中移动作为央企代表,其行动往往带有风向标意义。这次增持,既是对浦发银行未来经营发展的认可,也可能预示着金融与科技、通信领域协同深化的可能性正在打开。
更重要的是,五年禁售期的存在,说明这不是财务投资,而是一次战略布局。或许我们未来会看到更多资源协同——比如在数字金融、企业级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两大巨头之间的联动值得期待。
当然,市场是否会因此重估浦发银行的价值,还需观察后续基本面改善情况。但至少现在,中移动已经用行动告诉市场:这家银行,值得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