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发行预案激增
“僧多粥少”格局有望缓解
◎记者孙忠
2025年,随着摘牌数量逐渐增多,新券发行相对较少,可转债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格局。
不过,最近一个月以来,可转债发行预案有明显增多态势。数据显示,9月以来共有22家公司的可转债发行预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大大超出了预期。与此同时,规模高达80亿元的特变电工可转债预案快速获得受理,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
未来可转债发行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潮。在待发预案中,科创板相关上市公司普遍身处热门赛道,并被投资者所关注。
浦发转债即将到期
过去八年,可转债市场得到了大力发展,市场规模一度逼近9000亿元。但今年以来不少优质品种纷纷摘牌,市场规模正呈现持续萎缩状态。
Wind数据显示,尽管目前可转债市场规模仍接近6000亿元,但整个市场规模的缩减依旧会延续一段时间。
2025年是可转债市场缩水的大年,不仅摘牌数量创出新高,而且摘牌规模也是历年之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已有121只可转债成功摘牌。若按照发行规模计算,这部分债券整体规模为2142亿元。而此前两年,整个市场摘牌数量均不足90家。
今年2月,发行规模高达320亿元的大秦转债和发行规模400亿元的中信转债相继成功摘牌。多家银行可转债也扎堆摘牌,包括规模200亿元的南银转债、150亿元的杭银转债和80亿元的成银转债等。
此外,众多中小公司也受益于A股强势,纷纷触发提前赎回。
“大量摘牌导致市场规模持续萎缩。10月最大的看点是浦发转债到期对于市场的影响。”一位可转债研究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浦发转债发行规模高达500亿元,是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可转债。浦发银行近期公告称:10月22日为浦发转债最后交易日;10月28日,浦发转债将正式摘牌。
知名私募上海懋良的负责人沈忱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新老更替是可转债市场中的一个自然规律,其背后逻辑是今年以来A股走牛,投资者收获满满。这也印证了可转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
新券发行预案激增
相比较而言,今年可转债发行规模相对较小。数据显示,今年共计新发33只可转债新券,合计规模为497.5亿元,远低于摘牌可转债规模。
不过,9月以来可转债发行端悄然发力,发行预案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10月13日,福能转债启动网上申购。此次融资规模38.02亿元,是8月以来规模最大的可转债。从发行结果看,依旧是“一券难求”,超过864万户投资者参与其中。
10月11日,华翔股份可转债发行预案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这已是当月第5家通过股东大会审议的案例。
事实上,9月当月,共有17家公司的可转债发行预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节奏要明显快于以往。
沪深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核也在提速,9月共有7只可转债的发行预案获得通过。上述研究人士表示,特变电工80亿元可转债预案,9月4日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后,不到1个月便获得交易所受理。
不过,广州嗣盈资产总经理张晓东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最近可转债发行预案激增有利于市场扩容,但没有银行这种体量和规模的可转债发行,未来可转债市场规模将低于6000亿元,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科创板品种仍是焦点
在上市委审核通过的品种中,科创板上市公司与北交所品种引人关注。其中,天准科技、颀中科技、瑞可达、茂莱光学均系科创板上市公司。
天风证券固收分析师谭逸鸣在其研报中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均处于热门赛道,包括半导体、机器人和AI等。
其中,天准科技专注服务电子、半导体、新汽车等工业领域,提供业界领先的高端视觉装备产品。此次天准科技拟募资不超过8.72亿元,布局工业视觉装备及精密测量仪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半导体量测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智能驾驶及具身智能控制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颀中科技是集成电路高端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商。此次拟募集资金投向高脚数微尺寸凸块封装及测试项目和先进功率及倒装芯片封测技术改造项目。
茂莱光学主要从事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超精密光学生产加工项目和超精密光学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国联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徐亮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配置可转债的核心动力仍是发行人的资质与成长性,公司股价活跃将有利于可转债新券的表现。
此外,北交所的定向可转债也在引起市场关注。万通液压作为北交所明星公司,“在液压领域拥有很强竞争力,其可转债方案也颇具特色,我们正积极研究是否参与其中”,一位券商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