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支付行业整合仍在持续。
截至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数据,今年以来,已经有9家非银支付机构进行了重大事项变更。
其中,上海富友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付费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增加了持股比例。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等11家非银支付机构进行了注销许可。
有地处华南的支付机构日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已实施部分股权出让安排,拟通过引入新股东,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战略资源或提升资本实力,以更好适应行业监管要求与市场发展趋势。
进入深度洗牌期
当前行业正在全面进入以合规为基、以整合出清为特征的深度洗牌期。
2024年7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在人民币1亿元,相比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仅要求在全国展业的机构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在区域范围内注册资本最低为3000万元,抬高了非银支付机构的准入门槛。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自相关规定实施后,支付行业就已从野蛮生长的扩张期全面迈入整合出清、强者恒强的深度洗牌阶段。一方面,头部及具备场景优势的机构通过增资、高管调整、业务整合等方式强化资本实力与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中小机构由于盈利模式单一、场景缺失而被动退出或被并购。
自央行颁发牌照以来,共有27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了支付许可证。截至2025年10月18日,根据央行披露,目前拥有许可非银支付机构为164家。
王蓬博认为,这一变化反映出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支付牌照加速向有生态、有场景、有合规能力的主体集中,行业格局趋于稳定但分化加剧。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当前支付行业正处于深度洗牌期,近期支付机构密集增资以及高管变更等动作,反映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拥抱监管合规与市场变化,不断适应行业环境,锐意进取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资本流向反映价值坐标
与传统银行卡收单市场收缩、牌照出清相对,当前跨境支付行业正在迎来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连连数字(02598.HK)、新大陆(000997.SZ)、移卡(09923.HK)、贝宝支付(PayPal)、寻汇SUNRATE等机构通过收购或自主申领方式,密集拿下海外支付牌照,加速布局全球市场。
连连数字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27.9%,超出市场预期;毛利6.83亿元,毛利率为51.9%,维持在较高水平;经调整年内损益从去年亏损4.03亿元大幅改善至盈利7870万元。
对此王蓬博表示,资本的流向始终代表着价值的坐标。他认为:“一方面支付已经成为商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所以支付机构必须从长期性的角度来看,将合规视为生命线,健全内控体系,适应《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新规要求,同时加大在AI风控、数据安全、交易反欺诈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另一方面则必须回归本源、深耕场景依托”支付+“战略,向B端产业链延伸,切入供应链金融、SaaS服务、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赛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苏筱芮补充表示,在国内支付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之下,支付出海也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支付机构在海外拿牌方面动作频频,表明支付机构的国际化战略正稳步推进。未来,支付机构需以深入场景服务、打造科技能力为主线,为商户、消费者提供更具创新、更高质量的支付产品与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