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镓的管控措施极为严厉,且呈现持续强化的趋势。自2023年7月首次对镓及相关物项实施出口许可管制以来,政策不断升级:2024年12月进一步限制对美国的军事用途出口,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更将管制范围扩展至物项+技术的双重管控,通过延长审批周期、建立全链条追溯系统等手段,从源头到终端实现对镓资源的全流程监管。
从实际效果看,管控措施已显著影响全球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中国镓出口量同比下降9.2%,其中5月出口量直接归零,欧洲市场99.99%纯度的镓到岸价较年初上涨52%,达到850-900美元/公斤。这种“量减价升”的态势,凸显了中国作为全球镓供应主导者的战略地位。
A股与镓生产最相关的公司
当前A股市场中,与镓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司可分为资源型企业和技术型企业两类,以下是核心标的:
一、资源型企业:依托主金属产业链副产镓
1. 中国铝业(601600)
产能与技术:全球铝业龙头,2024年镓产量约280吨,占全球56%,产能规模是第二名的3倍以上。其独创的“铝镓共生”提取技术,回收率超85%(行业平均70%),电子级镓纯度达99.9999%,直接供应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巨头。
战略布局:通过贵州华锦、云铝文山等项目扩产,2025年总产能将突破200吨,稳居全球首位。
2. 焦作万方(000062)
产能与成本:通过收购三门峡铝业,拥有290吨/年镓产能(全球第一),依托“煤-电-铝-镓”一体化布局,成本较行业平均低20%以上。其4N级镓产品通过拍卖等灵活方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技术短板:目前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市场尚未突破,需加快技术整合以巩固优势。
3. 中金岭南(000060)
资源与技术:国内唯一“镓+锗”双资源企业,保有镓资源量717吨,通过锌冶炼伴生回收技术实现低成本生产。韶关冶炼厂量产6N高纯镓,已通过华为认证用于800G光模块,军工订单占比显著。
产能规模:2024年镓产量17.3吨,2025年上半年8.17吨,虽产能较小但利润率突出。
4. 中矿资源(002738)
海外资源:收购纳米比亚Tsumeb冶炼厂,保有镓金属含量409.62吨。其多金属回收项目计划2026年投产,预计年产11吨工业级镓,主打海外市场供应。
技术路线:采用“火法富集+湿法精炼”工艺,目标降低成本并提升纯度至6N级。
二、技术型企业:提镓技术与材料供应商
1. 蓝晓科技(300487)
技术垄断:全球唯一掌握“酸法提镓”工艺的企业,吸附分离材料市占率超70%,国内60%的氧化铝厂采用其技术。该工艺可将废液中镓纯度提升至99.9999%,直接打通从残渣到芯片材料的路径。
客户覆盖:服务于中国铝业、魏桥创业等龙头企业,技术壁垒难以替代。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1. 政策驱动:中国对镓的“物项+技术”双重管制,将加速全球供应链向国内集中,利好具备产能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例如,中国铝业、中金岭南等企业的高端产品(6N/7N镓)需求将显著增长。
2. 技术升级:氧化镓等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的突破(如8英寸氧化镓单晶量产),将重塑行业格局。蓝晓科技、三安光电等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布局值得关注。
3. 成本优势:国内企业依托铝、锌冶炼副产品提镓,成本仅为海外新建项目的1/5-1/4,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综上,中国对镓的管控已形成“政策-技术-产能”的三重壁垒,相关上市公司在资源垄断、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将持续放大,成为全球科技竞赛中的核心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