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智能(SZ300450)$ $赢合科技(SZ300457)$ $海目星(SH688559)$
你没看错!2025 年刚过去半年,锂电设备圈就爆出猛料 —— 先导智能、海目星、赢合科技这些头部企业,新签 + 在手订单总额直接冲超 300 亿元,同比涨幅飙到 70%-80%!
可能有人会问:设备订单先 “炸”,跟我们普通消费者有啥关系?别急,这背后藏着一个更关键的信号: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真的要来了!
毕竟搞电池生产,设备得先到位。现在设备订单疯涨,说明下游电池厂已经开始为固态电池量产 “备粮”。要知道,这款能解决电动车续航打折、快充慢、怕自燃的 “终极电池”,一旦落地就是万亿级市场。而决定谁能在这场革命里分到大蛋糕的,正是背后 5 大核心材料。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哪些材料是 “关键牌”?哪些企业已经偷偷卡位?普通人怎么看懂这里的机会?
01 固态电解质:路线之争的 “胜负手”,硫化物才是终极目标?
如果把电池比作电动车的 “心脏”,那固态电解质就是 “心脏里的高速公路”—— 锂离子跑得顺不顺、安全不安全,全看它。现在行业主要分三条路走,各有各的打法:
聚合物电解质:老玩家但上限低
优点是工艺熟、柔性好还便宜,早期常跟其他电解质 “搭伙用”,比如奥克股份的 PEO 材料已经用在固态电池里,天赐材料也在搞中试,成本比传统方案降了 15%。但问题是性能到顶了,满足不了高续航需求,慢慢要被边缘化。
现在全球产能也就 5000 吨 / 年,主要给半固态电池过渡用,等全固态普及了,需求占比可能降到 5% 以下。
氧化物电解质:实干派先落地
稳定性强、不容易出安全问题,是目前半固态电池的 “主力”,能量密度能做到 300-500Wh/kg,比传统电池高一半还多。卫蓝新能源现在有 7GWh 产能,2025 年要扩到 16GWh,太蓝新能源重庆二期 2GWh 产线也快投产了。
比亚迪、孚能科技都用 “氧化物 + 聚合物” 的组合,上海洗霸更是把 LLZO 氧化物电解质量产纯度做到 99.99%,独家供比亚迪的刀片固态电池,2025 年计划扩到 2000 吨 / 年。东方锆业的纳米氧化锆、三祥新材的高纯锆原料,也都是氧化物路线的关键配角。
2025 年全球产能预计达 5 万吨 / 年,能占半固态材料需求的 70%,不过等硫化物起来了,2030 年占比可能降到 30%。
硫化物电解质:终极选手但难度大
这才是全固态电池的 “最优解”—— 离子传导速度跟液态电解液差不多,还柔性好不会脆裂。日企出光、三井技术领先,但国内企业已经追上了:宁德时代 2026 年要搞 10GWh 中试线,2027 年小批量生产;国轩高科的 “金石全固态电池” 都装到星纪元 ET 上了。
上海洗霸花 1.1 亿买了硫化锂资产,2025 年要建百吨级产能,2026 年冲千吨;天赐材料的硫化物前驱体全球市占率超 60%,成本比日企低 40%,已经送样宁德、国轩;恩捷股份也建了 10 吨级中试线,计划分阶段扩到 1000 吨。
这里要划重点:硫化锂是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原料,占成本近 80%!现在光华科技有 300 吨 / 年产能,赣锋锂业计划 2027 年扩到 5000 吨。预计 2026 年全球硫化锂需求才 200 吨,2030 年能飙到 1.3 万吨,对应硫化物电解质市场空间能到 80 亿左右 —— 这可是隐藏的黑马环节!
02 正极材料:富锂锰基要改写规则?续航破 1000 公里就靠它
正极是电池的 “储电仓库”,仓库越大,续航越久。现在固态电池正极还是以高镍三元为主,但中长期肯定要往高能量密度走,而富锂锰基就是下一个重点。
为啥说它牛?比容量高达 300mAh/g,是现在三元材料的 2 倍!用它做正极,电动车续航轻松破 1000 公里,还不用太多钴和镍,成本更低。不过现在还不能 “单打独斗”,得跟三元、磷酸铁锂混着用,降低电压避免出问题。
企业早就开始布局了:当升科技 2026 年要搞 3000 吨产能,容百科技小批量试产,绑定宁德、卫蓝;珠海冠宇 2000 吨生产线已经投产,比容量超 270mAh/g,第一代产品都卖出去了;湖南裕能在西班牙规划 5 万吨产能,湘潭电化联合清陶能源解决锰溶出问题,都给宁德、比亚迪送样了,2025 年计划小批量量产。
预计 2025 年全球富锂锰基需求约 2 万吨,2030 年能涨到 20 万吨,占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 40%—— 这赛道未来十年都是增长期。
03 负极材料:从石墨到锂金属,硅基先当 “过渡主角”
负极是电池 “存锂的地方”,传统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已经到顶了,要突破就得换材料。现在中短期看硅基,长期看锂金属,分工很明确:
硅基负极:容量王者先上场
理论比容量 4200mAh/g,是石墨的 10 倍!但硅充电时会像气球一样膨胀,所以现在只能跟石墨 “掺着用”(比如掺 10%-20%),先解决续航提升的刚需。
翔丰华现在有 3 万吨产能,璞泰来安徽项目 2025 年投产,规划 5 万吨;贝特瑞印尼基地 8 万吨产能里,硅基占 15%。杉杉股份宁波 4 万吨基地一期满产,预锂化技术突破了首效瓶颈;中科电气送样通过验证,还在搞锂金属负极研发;天目先导全产业链产能 4.5 万吨,硬碳跟固态电解质协同开发,定制化能力很强。
2025 年全球硅基负极实际产能大概 25-30 万吨,需求 21 万吨(大部分给液态电池,固态才 1 万吨),2030 年固态领域需求能涨到 50 万吨,占固态负极的 60%—— 这中间的增量空间可想而知。
锂金属负极:终极形态在路上
理论比容量 3860mAh/g,还轻,是全固态电池的 “绝配”。但难点在于怎么把锂做得又薄又平整,还要降本,现在主要用压延、蒸镀工艺。
赣锋锂业有 500 吨 / 年中试线,2027 年计划量产;天齐锂业联合上硅所搞蒸镀工艺;盛新锂能在推进 2500 吨金属锂产能,四川木绒锂矿投产后能自给原料 —— 谁先解决工艺问题,谁就能占得先机。
预计 2030 年全球锂金属负极需求 2.6 万吨(金属量),占固态负极的 30%,虽然现在量小,但未来潜力大。
04 隔膜:从 “隔离墙” 到 “骨架膜”,全固态要换 “新零件”
隔膜原本只是 “隔开正负极,防短路”,但到了固态电池时代,角色直接升级:半固态还能用传统隔膜,全固态必须用 “骨架膜”—— 既要隔离,还要支撑电解质、抑制锂枝晶,相当于 “又当墙又当支架”。
陶瓷骨架膜适配硫化物路线,耐高温更安全;聚合物骨架膜能支撑硫化物电解质,还能缓解硅基负极膨胀。星源材质马来西亚基地规划 5 亿平方米骨架膜产能,2025 年 Q3 投产;恩捷股份 2026 年要搞 1 亿平方米;长阳科技 3000 万平米中试线已经出样品。
中材科技南京基地规划 10.4 亿平方米产能,覆盖全链条,产品通过清陶能源验证;沧州明珠掌握干法、湿法、涂覆全技术,成本控制好,已经送样宁德、国轩;欧克科技突破设备壁垒,给星源材质提供生产支持 —— 骨架膜虽然现在需求小,但全固态量产时会爆发。
预计 2025 年全球骨架膜需求 1 亿平米,2030 年达 5 亿平米,市场规模超 50 亿,这是个慢热但稳涨的赛道。
05 集流体:复合集流体成新宠,减重 60% 还更安全
集流体是电池的 “导电骨架”,传统用纯铜、纯铝,又重又贵。固态电池里,“金属 - 高分子 - 金属” 的复合集流体成了新方向,比如铜 - PET - 铜、铝 - PP - 铝,用塑料替代部分金属,好处太多:减重 60%-70%(直接提能量密度)、更柔韧、还能减少短路风险,适配硫化物体系。
诺德股份现在有 4480 万平米产能,中一科技 2025 年规划 1 亿平米;嘉元科技在搞 “铜 - PP - 铜” 结构。铜陵有色旗下铜冠铜箔完成小试,2026 年要建万吨级产能;英联股份从包装转型,已经量产复合铜箔,还拿到鹏辉能源订单;万顺新材的铝塑膜阻氧率超厉害,跟清陶能源签了 3 年排他协议,2024 年订单就有 4.3 亿。
2025 年全球复合集流体需求 3 亿平米,2030 年达 15 亿平米,市场规模超 200 亿 —— 这赛道现在已经有企业赚到钱了,后续只会更火。
最后:固态电池离我们还有多远?机会在哪?
其实不用等太久:2024-2025 年,半固态电池就会批量装车(比如蔚来、宁德的车型),续航能到 800-1000 公里;2026-2027 年,全固态开始测试装车,充电 10 分钟跑 500 公里、零自燃,这些都要变成现实。
机会就藏在这几类企业里:
现在行业还在 “路线之争”,但不管最后哪条路赢,提前布局核心材料的企业,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个 “宁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