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基建“急刹车”,IDC公司的“囚徒困境”与突围21世纪经济报道2025-4-
算力基建“急刹车”,IDC公司的“囚徒困境”与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4-1818:59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账号
听全文
约10分钟
156人听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随着AI技术迭代与巨头资本开支收缩,算力基建“急刹车”正在上演。
此前,飞利信(300287.SZ)、莲花控股(600186.SH)、锦鸡股份(300798.SZ)等多家公司相继终止数亿元算力租赁合同,揭开了行业供需失衡的冰山一角。
而以万国数据(9698.HK)、润泽科技(300442.SZ)为代表的IDC上市公司,则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无人敢率先停下扩张脚步,头部企业负债率大多突破65%警戒线。
近期,交易所对IDC行业REITs的审慎审查,亦折监管层对企业底层资产质量与行业增长预期的关注。
业内警示,若算力卡资源短缺与需求疲软持续叠加,IDC行业或面临“黑犀牛”式系统性风险。此外,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比拼,如何化解高杠杆危机、提升资产质量,将成为决定上市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生死命题。
最新监管动态显示,多地将开展算力资源大摸底,这场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统筹行动,正在剑指数据中心盲目扩建的乱象。
算力基建狂热退潮
当前,全球市场正经历算力发展范式转变。
以微软为例,这家AI领域的领军企业兼OpenAI主要投资方,此前曾规划投入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但最新动态显示,该公司正在终止部分数据中心租约并缩减AI预算。据TD Cowen投行报告,微软已开始撤销在美国多个数据中心的租赁协议。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揭示了更广泛的市场趋势:自今年1月DeepSeek发布以来,其“能源+AI”主题投资组合持续走弱,反映出市场对AI基础设施板块正在进行系统性价值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原预计2026年底出现的全球数据中心产能高峰,现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间,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善,但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将维持在历史均值之上。
这一转变标志着海外算力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传统的高算力、大带宽、高能耗发展模式正被“资源效率优先”的新范式所替代。
国内市场同样显现降温迹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算力规模已达246 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长超65%,各行业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但与此同时,智算中心实际运营状况堪忧:平均机柜利用率仅20%-30%,部分企业级中心甚至低至10%。
当前市场格局亦呈现明显分化:头部互联网企业、资金充足的AI公司及行业龙头多自建算力设施,而其他企业主要依赖第三方算力租赁。
在此轮变化中,算力租赁板块最先感受到寒意。
2023年,众多与AI无关的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布局算力租赁。但到2024年底,情况急转直下,多家企业终止了数亿元的大单。
去年10月,由于GPU服务器未能按期供货,飞利信终止了近11亿元的算力租赁服务合同。同年11月,莲花控股披露,终止6.93亿元的GPU服务器采购合同。锦鸡股份也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终止了一笔约9.22亿元的算力服务合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在利用率低迷、租赁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多数智算中心年收入难以覆盖半数运营成本,若要取得投资回报更是未见曙光。
近期,有关智算中心项目审批被叫停的消息开始在业内流传。
另据IDC圈不完全统计,2025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共有165个智算中心项目出现新动态,其中,95个(58%)项目处于已审批筹建状态、54个(33%)处于在建或即将投产状态、但仅16个(10%)处于已投产/试运行中状态,尚在建设和酝酿中的项目占据绝对多数,真正落地运营的不多。
4月16日,关于地方发展改革委摸排算力的信息开始爆出。据财联社报道,自本周起多地将陆续下发关于开展算力摸底有关作的通知,摸底工作涉及已建、在建和拟建算力中心项目,摸底数据将作为国家算资源统筹布局的重要依据。据报道,相关部门此举旨在从更高层面统筹规划,避免各地盲目重复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的最新动作,一定程度折行业面临的供需失衡、资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下一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有望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当前,诸多地区存在投资力度过大、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房屋建设与机房建设出现过剩情况,而非算力资源本身过剩。”有算力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换言之,已建成的大量机房,如果无法获取必要的算力卡资源去吸引客户,那么将处于闲置状态。
IDC行业“黑犀牛”隐现
在行业整体面临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相关上市公司的风险变数逐渐凸显,一只潜在的“黑犀牛”正隐现于市场之中。
作为国内最大第三方IDC服务商,截至2024年年末,万国数据负债率达到67.86%。与之相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润泽科技负债率为66.02%。
上述高负债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数据中心行业的典型特征。重资产属性导致企业依赖债务融资扩张,但项目回报周期长,短期偿债压力与长期现金流生成能力严重失衡。
以润泽科技为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流动负债达到42.33亿元,但货币资金却不足30亿元。
一旦再融资受阻,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为缓解债务压力,企业转向基础设施公募REITs,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但近期交易所对万国数据、润泽科技REITs项目的反馈意见,透露出监管层对数据中心行业高增长预期的审慎态度。
4月1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了对万国数据、润泽科技REITs的受理反馈意见。
记者注意到,两个项目都被要求补充披露重要终端客户的基本情况、业务发展对项目现金流及运营稳定性的影响等;核查运营支出和收入,要求对比同行业可比项目分析支出合理性,说明收入相关情况及影响是否消除。
在项目估值方面,两所均关注要求企业结合行业实际增长情况和项目自身特点评估增长率取值合理性,并关注资本性支出预测,要求企业说明预测期内资本性支出情况、与历史水平及运营年限的匹配度等。
从监管反馈内容来看,交易所对IDC行业REITs项目的审查重点聚焦于底层资产的真实质量与可持续性。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种穿透式监管要求凸显出对项目抗风险能力的严格把关。
此外,行业需求端也陷入价格战泥潭。运营商云和公有云厂商通过捆绑服务低价竞争,第三方IDC公司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去年上半年,多家IDC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
在行业供需格局与监管审查趋严的双重压力下,IDC企业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成为关键命题。
关于IDC行业增长是否会出现逆转趋势,记者从业内听到两方面观点:
其一,就现有客户与业务而言,行业形势或许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鉴于客户与现有服务提供商之间已形成较强的黏性,且客户自身存在持续的业务需求,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更换服务提供商。
其二,然而,业界对于算力过剩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关键因素在于算力卡资源的获取受限,特别是英伟达的相关产品。尽管当前市场存在阉割版的算力卡(如H20系列),但这些产品仍受到供应限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整体来看,算力板块的高增长叙事正在退潮,但并非终结。短期看,市场需消化过剩产能,IDC企业面临残酷洗牌;长期看,理性回调将促使行业走向更健康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4-1818:59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账号
听全文
约10分钟
156人听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随着AI技术迭代与巨头资本开支收缩,算力基建“急刹车”正在上演。
此前,飞利信(300287.SZ)、莲花控股(600186.SH)、锦鸡股份(300798.SZ)等多家公司相继终止数亿元算力租赁合同,揭开了行业供需失衡的冰山一角。
而以万国数据(9698.HK)、润泽科技(300442.SZ)为代表的IDC上市公司,则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无人敢率先停下扩张脚步,头部企业负债率大多突破65%警戒线。
近期,交易所对IDC行业REITs的审慎审查,亦折监管层对企业底层资产质量与行业增长预期的关注。
业内警示,若算力卡资源短缺与需求疲软持续叠加,IDC行业或面临“黑犀牛”式系统性风险。此外,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比拼,如何化解高杠杆危机、提升资产质量,将成为决定上市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生死命题。
最新监管动态显示,多地将开展算力资源大摸底,这场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统筹行动,正在剑指数据中心盲目扩建的乱象。
算力基建狂热退潮
当前,全球市场正经历算力发展范式转变。
以微软为例,这家AI领域的领军企业兼OpenAI主要投资方,此前曾规划投入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但最新动态显示,该公司正在终止部分数据中心租约并缩减AI预算。据TD Cowen投行报告,微软已开始撤销在美国多个数据中心的租赁协议。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揭示了更广泛的市场趋势:自今年1月DeepSeek发布以来,其“能源+AI”主题投资组合持续走弱,反映出市场对AI基础设施板块正在进行系统性价值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原预计2026年底出现的全球数据中心产能高峰,现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间,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善,但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将维持在历史均值之上。
这一转变标志着海外算力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传统的高算力、大带宽、高能耗发展模式正被“资源效率优先”的新范式所替代。
国内市场同样显现降温迹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算力规模已达246 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长超65%,各行业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但与此同时,智算中心实际运营状况堪忧:平均机柜利用率仅20%-30%,部分企业级中心甚至低至10%。
当前市场格局亦呈现明显分化:头部互联网企业、资金充足的AI公司及行业龙头多自建算力设施,而其他企业主要依赖第三方算力租赁。
在此轮变化中,算力租赁板块最先感受到寒意。
2023年,众多与AI无关的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布局算力租赁。但到2024年底,情况急转直下,多家企业终止了数亿元的大单。
去年10月,由于GPU服务器未能按期供货,飞利信终止了近11亿元的算力租赁服务合同。同年11月,莲花控股披露,终止6.93亿元的GPU服务器采购合同。锦鸡股份也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终止了一笔约9.22亿元的算力服务合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在利用率低迷、租赁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多数智算中心年收入难以覆盖半数运营成本,若要取得投资回报更是未见曙光。
近期,有关智算中心项目审批被叫停的消息开始在业内流传。
另据IDC圈不完全统计,2025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共有165个智算中心项目出现新动态,其中,95个(58%)项目处于已审批筹建状态、54个(33%)处于在建或即将投产状态、但仅16个(10%)处于已投产/试运行中状态,尚在建设和酝酿中的项目占据绝对多数,真正落地运营的不多。
4月16日,关于地方发展改革委摸排算力的信息开始爆出。据财联社报道,自本周起多地将陆续下发关于开展算力摸底有关作的通知,摸底工作涉及已建、在建和拟建算力中心项目,摸底数据将作为国家算资源统筹布局的重要依据。据报道,相关部门此举旨在从更高层面统筹规划,避免各地盲目重复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的最新动作,一定程度折行业面临的供需失衡、资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下一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有望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当前,诸多地区存在投资力度过大、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房屋建设与机房建设出现过剩情况,而非算力资源本身过剩。”有算力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换言之,已建成的大量机房,如果无法获取必要的算力卡资源去吸引客户,那么将处于闲置状态。
IDC行业“黑犀牛”隐现
在行业整体面临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相关上市公司的风险变数逐渐凸显,一只潜在的“黑犀牛”正隐现于市场之中。
作为国内最大第三方IDC服务商,截至2024年年末,万国数据负债率达到67.86%。与之相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润泽科技负债率为66.02%。
上述高负债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数据中心行业的典型特征。重资产属性导致企业依赖债务融资扩张,但项目回报周期长,短期偿债压力与长期现金流生成能力严重失衡。
以润泽科技为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流动负债达到42.33亿元,但货币资金却不足30亿元。
一旦再融资受阻,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为缓解债务压力,企业转向基础设施公募REITs,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但近期交易所对万国数据、润泽科技REITs项目的反馈意见,透露出监管层对数据中心行业高增长预期的审慎态度。
4月1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了对万国数据、润泽科技REITs的受理反馈意见。
记者注意到,两个项目都被要求补充披露重要终端客户的基本情况、业务发展对项目现金流及运营稳定性的影响等;核查运营支出和收入,要求对比同行业可比项目分析支出合理性,说明收入相关情况及影响是否消除。
在项目估值方面,两所均关注要求企业结合行业实际增长情况和项目自身特点评估增长率取值合理性,并关注资本性支出预测,要求企业说明预测期内资本性支出情况、与历史水平及运营年限的匹配度等。
从监管反馈内容来看,交易所对IDC行业REITs项目的审查重点聚焦于底层资产的真实质量与可持续性。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种穿透式监管要求凸显出对项目抗风险能力的严格把关。
此外,行业需求端也陷入价格战泥潭。运营商云和公有云厂商通过捆绑服务低价竞争,第三方IDC公司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去年上半年,多家IDC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
在行业供需格局与监管审查趋严的双重压力下,IDC企业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成为关键命题。
关于IDC行业增长是否会出现逆转趋势,记者从业内听到两方面观点:
其一,就现有客户与业务而言,行业形势或许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鉴于客户与现有服务提供商之间已形成较强的黏性,且客户自身存在持续的业务需求,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更换服务提供商。
其二,然而,业界对于算力过剩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关键因素在于算力卡资源的获取受限,特别是英伟达的相关产品。尽管当前市场存在阉割版的算力卡(如H20系列),但这些产品仍受到供应限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整体来看,算力板块的高增长叙事正在退潮,但并非终结。短期看,市场需消化过剩产能,IDC企业面临残酷洗牌;长期看,理性回调将促使行业走向更健康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