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好的国资救场,咋成了“踩坑现场”?
咱先把时间线捋清楚——2020年那会,纳川股份原老板陈志江因为债务纠纷、离婚分股权啥的,手头的股票快保不住了。三峡集团一看,这公司做管材的,和咱“长江大保护”的业务好像能搭上边啊,就顺手买了点股票,成了第一大股东。
但三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当家作主”,明确说“不谋求控制权”。这可坏了事儿了!纳川一下成了“没爸妈管的孩子”,董事会里原老板的人、中小股东、三峡派来的董事天天掐架。2024年董事长都跑了,董事会连开会的人都凑不齐,财务总监也跟着跑路,留下一堆烂账没人管。
你说股民咋想?本来以为抱上央企大腿能稳当点,结果一看,这公司连基本的账都算不清,内控报告都被打了“差评”,股价能不跌吗?从三峡举牌到现在,股价跌了快60%,比大盘惨多了!
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好的“协同”咋成了“拖后腿”?
三峡买纳川,打的算盘是“你做管材,我搞环保项目,咱俩联手赚大钱”。结果呢?
纳川的老本行是卖HDPE管材,本来应该给三峡的污水处理项目、核电工程供货对吧?但现实是,在三峡投了24亿的阳新县项目里,纳川只拿到了不到5%的订单。为啥?因为纳川的产品太低端了!人家三峡现在搞的是智慧水务、深海管道这些高端活,纳川还在啃市政管网的“窝头”,2024年管材业务毛利率才11%,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更坑的是,原老板留下的“烂摊子”还在拖后腿。当年他脑子一热,收购了做新能源汽车零件的福建万润,还接了一堆PPP项目,结果这些业务全亏成了狗——PPP项目欠了5亿收不回来,福建万润每年亏几千万,三峡来了也没辙,只能眼睁睁看着钱打水漂。
三、财务雷一个接一个,谁受得了?
要说纳川的财务状况,那真是“惨不忍睹”。三峡举牌前,纳川就已经开始亏损了,结果这几年越亏越狠:2024年营收才1.57亿,亏了3个多亿,资产负债率高达94%,连银行账户都被冻结了32个。
更绝的是,2024年的财报又出问题,会计差错调减了2.2亿营收,审计师直接说“这账我们不敢全信”。
股民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三峡虽然是大股东,但好像根本没管过公司的财务啊!甚至有人怀疑,三峡旗下的项目低价买纳川的管材,变相让上市公司贴钱,纳川2022年到2024年光这一项就亏了2.5亿,这哪是“救场”,分明是“抽血”啊!
四、股民心里苦:说好的“大腿”呢?
一开始,听说央企买了股票,股民都觉得“稳了”,结果现在肠子都悔青了。三峡这几年在纳川身上干了啥?好像啥都没干——没注资、没派靠谱的管理层、连个像样的战略规划都没有。2025年纳川都快退市了,三峡还在增持自己家的其他股票,对纳川不管不顾。
现在纳川进入了“预重整”,来了38个投资人,但大家都在观望:三峡都不管,我们投了钱能有啥保障?股价刚涨了一点,又跌回去了,股民们只能在股吧里骂娘:“央企举牌就这效果?还不如让原老板自己折腾呢!”
五、这事儿到底谁错了?
说白了,三峡举牌纳川,根本没做好“当家作主”的准备。想当“甩手掌柜”赚点战略协同的钱,结果碰上了治理混乱、业务拉胯、财务造假的“三坑公司”。而纳川呢,没了原老板又没得到央企的真正支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越飞越低。
对咱们普通股民来说,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看见“国资入股”别瞎激动,先看看人家是来“真心帮忙”还是“顺手炒股”。不然啊,跟风追高被套住,哭都没地方哭去!
央企不是万能的,碰上治理烂、业务差、财务乱的公司,就算举了牌也救不活。投资这事儿,还是得看公司底子硬不硬,别光看“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