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能力成关键!长盈精密破解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难题
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在同一条产线上共舞。2025年8月4日,长盈精密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抛出一个重磅判断:“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元年”。这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相关项目已进入量产,相比研发期的2023年、2024年,“该业务的营收增速迅速”。短短一句话,宣告了长达八年的战略布局终于迎来收获季节。
而在第二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长盈精密新获得一项名为“一种玻璃成型装置及方法”的发明专利授权。这已是公司今年以来获得的第50项专利授权——尽管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7.5%,但技术储备的厚度仍在持续增加。
技术突破,量产黎明
走进2025年8月的长盈精密生产基地,会看到一种奇特的共生景象:新能源电池结构件的生产线上,穿插着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的制造单元。这种混线生产的能力,正是公司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快速起量的关键优势。
“上半年已有人形机器人精密零组件项目量产和确认收入。”早在7月30日,公司面对投资者询问时已透露这一突破性进展。
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直陈“产线与原有业务能够复用”,这一句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协同效应。
专利数据揭示了技术积累的深度。截至2025年8月初,长盈精密拥有专利信息1388条。而最新获得的玻璃成型技术专利,能“成型更加复杂的玻璃元件”,这在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制造中至关重要。
研发投入的曲线勾勒出战略定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2.24亿元,虽同比微降1.15%,但重点明显转向了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的交叉领域。这种聚焦正产生回报。
八年蛰伏,机器人基因
长盈精密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远非一时兴起。
2017年,当多数制造企业还在工业自动化门口徘徊时,公司已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一组数据揭示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累计出货超1万台工业机器人”。这些“钢铁工人”不仅服务外部客户,更在长盈精密自己的工厂里日夜运转。
这段经历埋下了关键伏笔。当人形机器人浪潮在2023-2024年兴起时,公司已具备两大独特优势:对机器人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稳定的客户关系。
“目前有很多人形机器人的客户,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来的。”公司高管在互动平台上剖析客户结构时,揭示了两大核心阵营:一类是汽车企业,包括国内外知名品牌;另一类是科技公司,依托生成式大模型开发具身智能产品。
正是这些老客户,将长盈精密带入了人形机器人的新战场。
具身智能,长盈方案
2025年7月底,一段技术描述引发行业关注。
长盈精密首次清晰勾勒出其在具身智能系统中的定位:提供 “小脑”和“身体部分”。“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和动作生成,依赖运动控制算法和反馈控制系统;身体部分则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执行器。
这个定位巧妙避开大模型竞争,聚焦自身制造优势。当客户提供“大脑”(负责感知、理解和规划),长盈的解决方案接入即形成完整具身智能系统。
“公司具备一站式的金属、非金属加工能力。” 这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具身智能客户,长盈不仅能制造零件,更能“对他们的设计提供优化和降本的建议”。这种交钥匙服务,让科技公司能专注算法开发,汽车企业可整合整车能力。
订单数据印证了策略的成功。截至2025年7月30日,“公司已与国内外多家人形机器人头部品牌建立合作,并已有订单进入量产”。客户名单虽未公开,但来自汽车和科技两大阵营的头部企业均已入场。
双轮驱动,平衡艺术
人形机器人的光环下,传统业务仍在提供稳定现金流。
“预计公司2025年新能源业务电池结构件的营收将进一步增加。” 7月30日,公司在回应投资者时,给新能源业务吃了定心丸。作为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商的供应商,该业务仍是营收主力。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有效平衡了风险。2025年上半年,当人形机器人业务处于量产爬坡期时,新能源业务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而人形机器人业务虽“增速迅速”,但“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仍然很小”,符合新兴产业成长规律。
在制造端,资源调配更显智慧。东莞大朗犀牛陂厂区的智能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2022年启用时定位服务消费电子质检,如今已转向人形机器人精密部件的检测。这种能力迁移,正是公司宣称的“产线复用”最佳注脚。
从实验室到量产线
2023年至2024年,对长盈精密机器人团队而言是充满焦虑的两年。研发投入持续,但量产时间表悬而未决。转折发生在2025年第二季度,随着国内外头部机器人品牌陆续量产,订单终于跨过盈亏平衡点。
“公司看好该方向未来的发展,并将积极跟进客户和市场需求。” 8月1日,公司再次强调这一战略方向。话语平静,背后却是关键一跃的成功。
量产能力成为分水岭。凭借在汽车零部件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百万级量产经验,长盈精密解决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的核心痛点——如何在保证精密度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金属关节的误差控制在微米级,传感器合格率突破99%,这些数字才真正支撑起商业化元年的论断。
专利数据揭示了量产背后的技术支撑。2025年前8个月新增50项专利授权,虽数量同比下降,但领域高度聚焦。其中过半涉及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密结构件和传感器集成,直向量产痛点。
东莞大朗犀牛陂厂区,三年前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AOI智能检测设备在这里启用。如今,同样的光学检测系统正扫描着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部件。金属表面反射着冷冽光泽,机械臂如舞者般精确翻转零件——曾经用于检测手机金属边框的设备,现在确保着机器人关节的精密咬合。
2025年8月的阳光照进厂房,长盈精密的技术人员俯身调整参数。在他们身后,新能源电池外壳与人形机器人手臂部件在同一条传送带上并肩前行,奔向各自的未来。对于这家公司而言,2025年将不再只是财报上的一个数字,而是八年蛰伏与产业爆发的分水岭。
精密制造的基因终于等到了智能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