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盈精密的第四季度,正被一连串加速增长的海外订单点燃。这家原本以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起家的公司,如今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2025年初至8月底,其人形机器人结构件交付价值已超8000万元;进入第四季度后,来自海外头部品牌的新订单持续放量,公司明确表示“新订单仍在加速增长”,并已启动扩产计划,深圳松岗燕罗产业园中6万平方米厂房即将投入使用,专供机器人相关生产。
从产品维度看,长盈精密并非简单代工,而是深度嵌入核心零部件环节。目前供应客户的产品料号超过400个,聚焦于灵巧手的传动件与结构件,并逐步向大尺寸部件延伸,技术含量和系统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在巩固海外优势的同时,也在国内同步布局,已对接超过30家本土人形机器人品牌客户,形成“内外双轮驱动”的战略格局。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在全球高端供应链角色升级的一个缩影。正如《证券日报》报道所指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从“产品出海”迈向“技术输出”。而长盈精密的角色,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典型代表:它不只提供零件,更依托早期介入、协同开发的能力,成为海外头部机器人企业的关键合作伙伴。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时我并不意外。我一直关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的进程。长盈精密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前瞻性卡位,早在行业尚未爆发前就切入海外头部客户的供应链,积累了工艺经验与信任基础;二是规模化落地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数百个料号的稳定交付,说明其智能制造体系已经成熟。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踩准了多重周期共振的节点。政策层面,“人工智能+制造”被反复强调,工信部近期发布的《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明确提出推进工业机器人规模化部署;技术层面,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融合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线;市场层面,全球资本对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高涨,仅今年就有20多家相关企业筹划IPO,资本正流向真正有订单、能交付的企业。
当然,我也清楚这其中的挑战。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客户集中度高,若主要依赖少数海外品牌,存在一定的业务波动风险。但长盈精密同步拓展国内30余家客户的做法,恰恰是在分散风险、构建生态护城河。
在我看来,评价一家智能制造企业,不能只看当下营收占比,而要看它是否占据了未来产业的关键节点。长盈精密或许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收入占总营收还不高,但它已经用实际订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当行业真正爆发时,先发者往往最有可能成为标准制定者。
所以,我对它的定位很清晰:不是短期炒作的概念股,而是中国高端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过程中的一个真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