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刚刚发布了低速无人车领域的首款产品,但与此同时,其三季度业绩却出现增速放缓、利润同比下滑的情况——这一冷一热的组合,正在让市场重新审视这家智能驾驶龙头的转型之路。
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德赛西威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23.37亿元,同比增长17.72%;归母净利润17.88亿元,增长27.08%。单看整体数据尚属稳健,但拆分到第三季度,情况则略显疲态:当季营收76.92亿元,同比仅增5.63%,环比还下降了2.04%;归母净利润5.65亿元,同比微降0.57%,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13.25%。盈利能力的下滑更为明显,毛利率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2.4个和1.7个百分点。中金指出,这主要受部分重点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产品年降压力以及代工业务占比提升的影响。
智能化优势仍在,新业务边界正拓展
尽管短期承压,德赛西威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高工汽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智驾域控制器和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均排名第一。这种技术积累也为新业务的延伸打下了基础。
9月2日,德赛西威正式推出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及首款车型S6,被视为公司向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迈出的关键一步。该产品首次在行业中应用全车规级开发制造标准,并实现了25%的爬坡能力突破,主打物流末端场景的无人化运输。相比以往多用于园区或封闭场景的低速无人车,德赛西威的技术方案更强调可靠性和适应性,目标是帮助物流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现在的处境?
说实话,我对德赛西威的态度是“短期谨慎,长期乐观”。当前的业绩波动并不意外——汽车行业本身面临价格战延续、年降刚性等压力,而德赛西威作为 Tier1 供应商,很难完全免疫。再加上代工模式收入占比上升,自然会拉低整体毛利率。
但我更关注的是它的战略方向。从智能座舱到高阶智驾,再到如今切入低速无人车赛道,德赛西威一直在主动拓宽能力边界。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落地难的大背景下,选择从低速、封闭、可标准化的物流场景切入,是一条务实且有潜力的路径。中金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并给出127.4元的目标价,我认为是有依据的。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如果主机厂持续自研智驾系统,或者产品降价幅度超出预期,都会影响盈利稳定性。但从目前来看,德赛西威客户结构多元,技术迭代速度快,仍有较强护城河。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家靠短期业绩爆发吸引眼球的公司,而是在 quietly building something bigger —— 我愿意给它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