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刚刚完成一笔近44亿元的定增,总股本增至近6亿股,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董监高并未参与认购,其持股比例被被动摊薄,这背后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在智能驾驶赛道加速突围的关键节点,这场资本运作或许正是德赛西威为未来技术布局与产能扩张埋下的关键落子。
定增落地,股权结构生变
根据公告,德赛西威此次向21名特定对象发行4189.33万股A股,发行价为105.0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达43.99亿元。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由5.55亿股增至5.97亿股。由于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未参与认购,其持股数量虽未变化,但持股比例普遍被稀释。例如,董事姜捷的持股比例从0.04%降至0.03%,总经理徐建则维持在0.01%不变。
与此同时,大股东也经历被动减持。第一大股东广东德赛集团持股比例由28.31%降至26.32%,降幅达1.99个百分点;另一持股5%以上股东惠州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亦从21.68%被动下降至20.16%。这种因增发导致的大股东及管理层持股比例下降,属于典型的“被动稀释”,并不涉及实际减持行为,更多反映的是资本引入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
资金投向与战略意图
虽然本次公告未披露募集资金具体用途,但从德赛西威近期动作可窥见端倪。公司在2025年明确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架构发布,并持续加码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传感器及算法研发。结合行业趋势,这笔资金极有可能用于智能驾驶产线扩建、研发中心升级或前沿技术预研。尤其是在无人配送车快速起量的背景下,德赛西威作为智能驾驶核心供应商,亟需扩大高算力域控产品的量产能力以匹配客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在互动平台透露正探索机器人领域的新业务方向,依托现有智能驾驶技术积累进行跨界延伸。这一战略布局若要实质性推进,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本次定增不仅是巩固主业优势的必要举措,也可能为其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提供弹药。
从市场反应看,2025年10月中旬以来,德赛西威融资余额持续攀升,一度突破13.4亿元,显示机构投资者对其长期发展保持信心。尽管短期股价存在波动,但两融数据表明市场情绪整体偏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