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洋股份刚刚完成机器人子公司的注册登记,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
根据公司10月18日发布的公告,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光洋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设立“黄山光洋机器人有限公司”,并取得黄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这家新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郑伟强,注册地址位于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范围涵盖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伺服控制机构制造与销售、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多个前沿领域,显示出公司在智能制造方向上的全面布局。
此次投资早在9月底就已披露:光洋股份于2025年9月28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机器人业务公司的议案,计划以货币资金及非货币资产出资。如今仅半个月左右便完成注册,推进速度较快,说明公司对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视和执行力较强。
我注意到,光洋股份原本主营轴承等汽车零部件产品,近年来明显在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此次设立机器人子公司,并非孤立动作——它反映出传统零部件企业面对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加速的大趋势下,主动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的努力。尤其是在当前汽车产销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突破1120万辆,同比增长超34%)的背景下,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也在同步扩张,这为机器人业务提供了现实的市场基础。
但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似乎并未立即给予积极回应。最新数据显示,光洋股份股价报收12.85元,下跌3.89%,成交额达2.39亿元,显示短期内市场情绪偏谨慎。这或许是因为机器人业务尚处起步阶段,盈利周期较长,且行业竞争激烈,包括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头部企业已占据一定壁垒。
不过,从长期角度看,我认为不能低估这次布局的意义。光洋股份具备机械加工和传动系统的技术积累,若能将原有制造能力与机器人核心部件(如伺服系统、精密减速结构)相结合,存在切入细分赛道的可能性。尤其在国产替代趋势加强、政策鼓励专精特新发展的环境下,这类聚焦核心技术的企业仍有成长空间。
当然,一切还得看后续落地进展:比如是否已有客户或合作项目导入?研发投入节奏如何?这些才是决定子公司能否真正“动起来”的关键。眼下,注册完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