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益智造赴港IPO背后的战略棋局
作为一家在消费电子精密件领域深耕近20年的“隐形冠军”,领益智造这次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显然不只是为了简单融资。这家被称为“巨人背后的巨人”的供应链企业,正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的跳板,完成从硬件代工到AI生态关键节点的转型。有意思的是,这次募资用途中明确提到“跨境并购”——这在以往赴港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中并不多见。
卡位AI硬件四大场景
招股书里反复强调的“人、眼、折、服”战略,其实暗合了当前AI技术落地的核心硬件场景: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XR设备光学组件、折叠屏转轴结构,以及服务器电源散热系统。从领益智造已披露的客户名单看,其服务的正是全球头部AI终端、新能源汽车和社交平台公司。这种精准的赛道选择,让它避开了消费电子红海市场的贴身肉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领益智造在招股书中专门提到“已获得海内外机器人客户硬件订单”,这意味着其技术能力正从零部件向整机组装延伸。联想到近期特斯拉Optimus和傅利叶GR-1等产品的量产进度,领益可能已经切入具身智能的早期供应链。
港股上市的三重意图
与2018年登陆A股时不同,此次港股IPO更侧重国际化布局:
1. 资金弹药:计划将部分募资用于收购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标的,这与近期斥资24亿收购浙江向隆(汽车传动轴厂商)的逻辑一脉相承——通过并购快速补全技术版图;
2. 品牌背书:港股平台能强化海外客户信任度,尤其对拓展北美服务器厂商和欧洲汽车Tier1客户至关重要;
3. 人才激励:全球化公司架构更适合用港股股权吸引国际技术团队。
不过风险提示也显而易见: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19.8%下滑至14.4%,AI硬件业务的价格战已现端倪。招股书将之解释为“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性定价”,但这一策略能否持续支撑研发投入,还需观察。
从果链到AI链的野望
回看领益智造的发展轨迹,从早期为苹果供应模切件,到2018年借壳江粉磁材上市,再到如今布局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本质上是一条“技术密度递增”的升级路径。补充材料显示,其早年客户还包括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这种头部客户黏性为转型提供了缓冲垫。
当下AI硬件投资热潮中,领益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消费电子基本盘的同时,让资本市场相信其能复制宁德时代从3C电池到动力电池的跨越。毕竟,AI服务器电源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毛利率,可比手机震动马达高出一个量级。
投资者该关注什么?
- 订单能见度:人形机器人业务虽“已产生收入”,但具体客户和量产规模尚未披露;
- 并购整合:过去两年收购的浙江锦泰(新能源结构件)、江苏科达(汽车饰件)尚未显著提升汽车业务毛利率(2024年仅0.6%);
- 技术外溢:其在折叠屏转轴领域的精密制造能力,能否快速迁移至机器人关节模组?
港股市场对硬科技公司的估值向来苛刻,领益智造能否讲好这个“AI硬件平台”的故事,或许取决于未来12个月内能否拿出一个比“灵巧手样品”更具说服力的商业化案例。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类处在技术转型期的公司,既可能是下一个立讯精密,也可能陷入“多元化陷阱”——建议密切关注其港股发行定价与后续并购标的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