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会上发布的《“十四五”金融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中,领益智造赫然在列,成为少数入选的智能制造企业之一。这一荣誉并非偶然,而是其近年来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领域持续探索的成果体现。
此次评选由证券时报社发起,联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香港公司治理公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等权威机构共同支持,旨在梳理“十四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金融创新实践。领益智造凭借在募资管理与产融协同方面的系统性创新脱颖而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发行21.37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资金精准投向第N增长曲线项目,包括人形机器人、AI终端硬件、折叠屏、算力服务器及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实现了资本运作与战略方向的高度协同。
在资金使用上,公司采用了“专项专户+三方监管”的管理模式,设立募集资金临时补流专户并签署监管协议,既保障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又通过灵活调配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显著提升了资本效率。这种精细化、制度化的资金管理机制,不仅为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构建起“金融赋能科技、科技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领域的领军者,领益智造的产品市场份额和出货量多年稳居全球前列,被业内称为“功能件专家”。如今,公司正依托原有制造优势,加速向高成长性新赛道渗透,从传统消费电子供应商转型为覆盖AI硬件、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智能制造平台。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家公司的动作其实很值得深思。很多人只关注它的股价波动——目前最新价13.29元,微跌1.04%,成交额超10亿元,市场热度不低——但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后的资本战略逻辑。相比一些企业盲目融资或囤钱不动,领益智造的做法显然更成熟:融资节奏与技术布局同步,资金监管透明可控,用途聚焦长期价值赛道。这不只是财务操作,而是一场有预谋、有体系的战略升级。
尤其是在当前强调“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政策层面正鼓励更多企业走出“为融资而融资”的老路。领益智造的案例之所以能被选入国家级报告,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如何让资本真正服务于技术创新,而不是沦为短期逐利的工具。
未来,随着AI硬件、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进入加速期,谁能高效整合技术与资本资源,谁就可能掌握下一轮制造业竞争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看,领益智造现在走的这条路,或许比当下的股价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