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股份刚刚宣布了一项关键资本运作:公司拟通过“债权转股权”的方式,向旗下两家核心子公司——南通百川新材料和宁夏百川新材料合计增资27.62亿元。其中,9.62亿元用于对南通百川增资,18亿元用于对宁夏百川新材料增资。这笔操作不涉及外部资金注入,也不改变合并报表范围,但将显著优化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
从公告细节看,这次增资并非临时起意。南通百川作为百川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总资产达50.24亿元,净资产19.21亿元,今年前九个月实现净利润2.35亿元,经营表现稳健。而其控股的宁夏百川新材料则处于扩张投入期,虽然同期净利润为负(-9495万元),但营收同比增长超四成,达到10.96亿元,且资产规模已攀升至61.6亿元。显然,后者正处在产能释放与市场拓展的关键阶段,亟需增强资本实力以支撑后续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宁夏百川新材料的增资中,外部股东“陆号投资基金”明确放弃了优先认购权,意味着百川体系内部在资源调配上的主导权进一步强化。增资完成后,南通百川对其持股比例将从76.47%提升至88.57%,控制力更稳固。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一次典型的“体内输血”式战略调整。百川股份没有选择增发融资或银行贷款,而是把原本挂在账上的应收债权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既缓解了子公司的债务压力,又避免了短期现金流消耗。尤其对于重资产、高杠杆运行的化工新材料行业来说,这种优化资产负债表的操作非常务实。
更深层次来看,这一动作或许也反映出管理层对未来周期的信心。宁夏百川新材料当前虽亏损,但营收快速增长,说明项目已进入产出阶段。此时通过债转股降低财务成本,相当于为未来的盈利拐点提前铺路。相比博纳影业同日披露的类似债转股操作(用于改善影视子公司资不抵债状况),百川的逻辑更偏向于“锦上添花+前瞻布局”,而非“救急”。
当然,投资者也不能忽视风险。化工行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且宁夏基地远离东部市场,物流与配套成本较高。若后续产品售价不及预期,即便资产负债率下降,盈利能力仍可能承压。
但从整体战略节奏看,百川股份这步棋走得克制而清晰——不扩表、不稀释股权、不影响并表,却实实在在增强了下属平台的抗风险能力。在这个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样的资本运作反而显得更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