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人民日报》科技版面刊发题为《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视点·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的文章,其中重点报道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过程。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下为《人民日报》刊文:
“过去对接成果资源往往要靠‘人脉’,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就能精准高效地找到所需专家,切实解决了项目推进难题。”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人朱明光说。在日前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围绕“优质成果—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属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挖掘与推荐。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各地各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技术与产业有效链接
在信号不好的地方,有时要通过设立中继站将信号重新转发,才能使雷达覆盖更广的区域。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来说,也是如此。
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货真价实的产品,是搞了一辈子雷达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的心愿。他参与创办的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如今就是很多科研成果的“中继站”。
雷达“看”得见飞机、云团,还能“看”清楚空中的飞虫?
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四座雷达基站矗立在田野上。长度几毫米的飞虫,在两公里半径内都能被探测到。两只飞虫只要间隔超过20厘米,也可以被分别标注出来。
虫情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突破,离不开理工雷科的贡献。作为由北京理工大学与毛二可院士创新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学科性公司,校企协作模式让昆虫雷达这项科技成果迅速由“原型阶段”走向产业应用。
“几年前,‘面向动物迁飞机理分析的高分辨多维协同雷达测量仪’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基础研究和样机开发,但是到了产业化阶段,我们决定将这项成果转由企业推动向生产力转化,目前昆虫雷达在全国累计保护数百万亩耕地。”毛二可说。
通过企业将技术与产业有效链接,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理工雷科孵化了包括北京理工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帮助他们缩短了技术与市场的距离。
技术可以孵化新企业、撬动新产业,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找到“即插即用”的成果也很关键。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优质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4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会同重庆市教委印发《重庆市高校院所专利盘活工作实施方案》。“我们探索‘先使用后付费’、专利‘一对多’开放许可等专利转化模式,面向全市高校院所征集开放许可专利近1000件,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市内3000多家中小微企业,达成专利开放许可1800多次。”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部七司负责同志表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链 接】
企业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意味着企业不应只在技术创新中处于单一主体地位,而是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均应发挥主体作用。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动能强劲。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4.89%,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9.67%。这些数字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向“新”发力、提质增效的积极探索。
来源丨《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4日 第19版
可点击下方《阅读全文》
作者丨谷业凯,系《人民日报》记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