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时代正迎来又一次深刻转折。
在这宏大叙事之中,有一家企业三十二年来始终将“强农报国”融入血脉,以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前瞻的战略视野,成为先锋力量,它就是大北农集团。
时代之变: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征程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 意味着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大北农科研人员
为何农业领域的变革被赋予如此重的分量?答案在于其基础性、压舱石的作用。首先,发改委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其中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农业长期以来承受着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耕地、水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突破这些瓶颈,农业将难以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时代大潮,正在奔涌向前。唯有勇立潮头者,才能引领未来。
企业实践:大北农的科技创新之路
要实现宏大的国家战略,离不开千万市场主体的具体实践。大北农的发展历程,正是一家中国企业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行动,将科技力量注入产业实践的生动写照。
自成立以来,大北农就把科技部所倡导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刻进了企业基因。这份远见,既源于对农业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来自“强农报国”的初心坚守。
持续的耕耘,终迎收获。
2019年成为关键节点——大北农的玉米、大豆新品种相继获得国内生物安全证书,并成功取得南美地区的种植许可。这意味着,中国人自主培育的“种子芯片”不仅能够服务本土,更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到现在,大北农专注于生物技术、玉米、水稻、大豆、经作种业、创种基因等六大板块,构建起涵盖50家公司的业务体系。它不仅承担国家大豆、玉米、水稻等主粮的育种攻关任务,旗下北京金色农华等三家企业还入选了国家种业阵型。
另外,其种业也已遍布全国26个省,181个市/区/县。2024年,其销售的玉米、水稻、大豆种子总量达5352.6万公斤,共可覆盖农田超4000万亩(不含经济作物),服务农户75万人次。

大北农水稻田
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是大北农庞大的研发团队与高强度的持续投入:超过2600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总数16%以上),以及2024年7.34亿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2.55%)。持续的投入也让大北农获得了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包括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
这些奖项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在科技创新的漫长跑道上,最难得品质就是坚持,坚持就会获得成果。
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绝非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大北农则推出了平台化、系统性的创新打法。
首先,在创新模式上,大北农构建了清晰的“532”战略与“2+4+X”矩阵。
“532”指企业成果中自主创新、企科融合与孵化融合分别占50%、30%和20%,明确了开放合作的科学配比。“2+4+X”则系统部署了其创新力量,并依托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平台及7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组成的强大平台体系作为支撑。

大北农科研人员
这一模式精准契合国家政策导向。科技部明确表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并“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其次,在路径实现上,大北农践行“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产学研合作”三条路径。
这是一种务实且高明的策略,且源于一个清晰的认知:前沿科技的源头在实验室,而市场应用在企业。通过设立大北农科技奖、与30余所高校及300多家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大北农本身成为了一个“超级连接器”,让象牙塔里的智慧能够顺畅地流向产业一线,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险,也精准契合国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路径。
技术研发出来后,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和落地,打通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大北农的答案是全链条布局与品牌化运营,其标志性产物就是“大有谷”。这不仅是一个商业平台,更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桥梁。据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博士介绍,“大有”源自易经,象征着光明与喜悦;“谷”代表着丰收。这个品牌寓意着“农民丰收、市民喜悦、一同光明”,目标是成为全球优质食品平台。通过提供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的食品,“大有谷”将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幸福体验,这正是科技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
总体上看大北农的实践,其创新布局既聚焦当前产业竞争力,也着眼于长远战略卡位,体系富有重心与弹性。这也进一步表明,企业的科技创新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与产业升级需求共振,才能释放最大能量。
路径已然清晰,答卷正在写就。而更广阔的未来,正迎面而来。
未来展望:时代浪潮下的双轮驱动战略
历史的接力棒,正传递到时代浪潮下的新起点。
农业农村部在10月24日的部党组扩大会议上提到:要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未来五年的农业工作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要顺利走好这一路径,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具体来说,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研院所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也需要像大北农这样的领军企业,扮演好技术创新“出题人”和“答题人”、成果转化“应用者”和“推广者”的关键角色。
面向这场时代大考,大北农决心以“新质+新智”双引擎,以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为双轮,驱动现代农业加速驶向高产、优质、绿色、低碳的未来。
在生物育种方面,大北农在南美实施的“种出豆进”计划,已升级为“技出粮进”战略,展现出其全球化视野与能力。同时,企业还将聚焦玉米、大豆、水稻、生猪等关键品类,引进全球种质资源,运用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抗虫、耐除草剂、高产、高品质的重大新品种。
生物制造方面,大北农的视野更为开阔,其战略布局也紧密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已将生物制造列为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在此领域,大北农已深度布局,其牵头建设的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北京化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聚焦“元件设计—合成体系—集成优化”三大任务方向,旨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与“双碳”重大战略需求。

大北农牵头成立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正如大北农总裁宋维平博士所言:“这也是我们生物学领域唯一由一家民营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独特地位,彰显了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担当。
透过《北京卫视》的镜头,外界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到了这个实验室的真实样貌,比如高通量筛选测试平台在全天候运转。宋维平介绍道:“这是我们高通量筛选测试的平台,全部是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的控制下面,一天24小时做高通量的菌种的筛选和测试。”“如果换成人工的话,要60个人3年才赶得上它一天做的工作量,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是保持一致的。”

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博士接受采访
双轮驱动,意味着既要抓住当前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要布局决定长远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这体现了一家成熟企业的战略定力与前瞻眼光。由此看来,大北农以“2035年实现全球第一农业科技企业”为愿景,早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商业边界。它是在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里,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并将企业发展动能注入时代洪流。
大北农以其三十二年的产业深耕与持续创新的科技勇气,已然成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它以“新质+新智”双轮驱动,诠释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启航。大北农的答卷证明,唯有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宏图,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挺立潮头。作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它的探索不仅是在开创自身的未来,更是在塑造成千上万农业科技企业共同奔赴的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注入强劲而可靠的产业力量。
(文中图片均来自大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