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板块彻底火了!截至11月14日,今年Wind创新药指数涨幅已超50%,行业热度持续升温。而在这波浪潮中,亚太药业的转型动作尤为引人注目——实控人变更、7亿元定增全部用于新药研发、产业资本强势入主,一系列操作让这家老牌药企重新站上风口。
政策与资本正合力推动中国创新药迈向“领跑”阶段。2025年,我国在研创新药占全球约30%,上半年对外授权金额接近660亿美元,license-out交易总额更是首次超越美国,且领先幅度达3.2倍。这背后是“十五五”规划对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的战略支持,以及各地陆续出台的全链条扶持政策。比如重庆明确提出,到2027年每年力争获批1—3个创新药,打造产业集群。市场环境的改善,正在为真正做研发的企业提供肥沃土壤。
传统药企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集采常态化倒逼企业从“卖渠道”转向“拼研发”,而亚太药业走出了一条清晰路径:用仿制药现金流反哺创新投入。公司现有114个制剂批文,其中多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进入集采,前三季度营收达2.2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近29倍。稳健的基本面为转型提供了安全垫。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10月——邱中勋溢价接盘,成为新实控人,给予公司超60亿元估值,较此前市值提升近50%。他不仅是资深医药人,更是药兜科技创始人,后者拥有覆盖65万家终端的数字化销售网络,合作药企超4000家。这意味着,亚太药业未来的创新药不仅能产出来,还能快速卖出去。
更关键的是,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将全额认购7亿元定增,资金全部投向新药研发。这种“产业资本+研发聚焦”的模式,在A股近年定增案例中极为少见,显示出长期布局的决心。市场反应也很直接:复牌后连续三天涨停,股价一度冲高至8.79元,年内涨幅接近18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说实话,看到亚太药业这一系列动作,我是真觉得有些不一样。过去很多药企喊转型,但要么缺钱,要么缺资源,最后变成“伪创新”。而这次,有产业背景的实控人进来,带着资金、渠道和生态来重塑公司价值,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真正的战略重构。我尤其看重药兜科技的终端网络——对创新药来说,商业化落地往往比研发更难,现在这条路提前铺好了。
当然,创新药是场马拉松,短期爆发不代表最终胜利。但我相信,在政策鼓励、资本加持、企业实干的三重驱动下,像亚太药业这样踏实转型的公司,值得被重新定价。现在的它,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仿制药过日子的传统药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