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5G、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音频产业进入“跨界融合驱动体验升级”的全新发展阶段。
音频技术突破传统音响与耳机的物理边界,通过与智能家居、智能座舱、智能眼镜等场景的深度结合,催生出沉浸式娱乐、无感交互、虚实融合等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用户对“声音”的感知方式。
10月25日,2025国际音频产业峰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开幕。大会负责人表示,此次峰会不仅是一个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平台,更是构建国际合作桥梁的重要契机,旨在通过技术共享与商贸对接,推动中国音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
“回首过去二十年,中国音频产业经历了从追赶到并行,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华丽转身。”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会长刘晓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感慨道。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音响产品生产国,出口额占据全球市场的80%以上。
中国音频产业起步于代工模式,从简单的来料加工到持续研发投入、掌握自己的设计技术,并不断向前沿技术和制造技术迈进。在多年深耕下,我国音频领域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多项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深圳无疑是音频产业的领头羊区域,众多音频企业均发源于此。”
作为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刘晓彤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音频产业从“三来一补”模式中孕育而生,当时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而今,深圳已构建起一条从芯片到元器件,再到开发技术、制程自动化、检测仪器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汇聚了冠旭电子、韶音科技、漫步者、智创一切、万魔声学等一批知名音频品牌,以及中科蓝讯、立讯精密、瑞声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
刘晓彤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政府为产业提供的灵活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尽管部分企业的制造环节可能有所迁移,但根基依然稳固地扎在深圳。从本质上讲,深圳的音频产业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从应用端观察,音频技术正加速与智能家居、智能座舱、智能眼镜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哈曼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彭少敏在峰会上直言,对于AI在音频领域的融合应用,“如果不用,你就落伍了”。行业对于AI技术的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在2022年时,行业对AI出现的接纳,更多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市场行为,担心产品不加AI会失去客户。但如今,行业已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AI进行产品升级。”
她展示了一组数据:在视频会议、流媒体及社交、客户服务/呼叫中心、汽车/智能助手、电影游戏制作等领域,已应用“AI+声学”技术的产品比例分别高达100%、90%以上、70%、80%、60%。
作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研发生产基地,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坚实支撑。记者在峰会上了解到,参展企业大部分来自深圳,且“这些企业每年都能实现技术突破并推出新产品,这种速度在国外或20年前是完全难以想象的”,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会长刘晓彤表示。
“以智能座舱领域为例,许多创新技术都源自深圳。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能够全球排名第一,背后也离不开深圳的创新基因和产业链优势的支持。”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秘书长、声学楼创始人杨春对记者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语音已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重要窗口,而音响耳机则扮演着桥梁的关键角色。杨春向记者透露,在本次活动中,有不少智能眼镜、智能座舱上下游企业正深入探讨音响技术与AI的融合路径,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