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要分拆旗下“硬科技”明星——华睿科技赴港上市了。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次重磅动作,更是一场关于中国高端制造突围的战略落子。
根据公告,大华股份计划将子公司浙江华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拆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拟发行H股,初始发行规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25%(未行使超额配售权),并给予承销商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尽管具体时间表尚未披露,但这一消息已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分拆完成后,大华股份仍将保持对华睿科技的控股地位,实际控制人傅利泉、陈爱玲夫妇的控制权也不会发生变更。
分拆不是剥离,而是放大器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意外。华睿科技作为大华体系内孵化多年的工业互联平台,早就具备了独立发展的潜力。它专注于机器视觉和AMR移动机器人领域,提供核心部件、整机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业务与大华传统的安防主业虽有关联,但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已形成明显区隔。这种高成长性的“硬科技”资产,在A股往往被低估,而港股对这类具备全球化潜力的成长型科技企业包容性更强。
我认为,这次分拆的本质不是“甩包袱”,而是“搭舞台”。 让华睿科技走上独立融资通道,不仅能拓宽其资本空间,加速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吸引顶尖人才。反过来,大华也能借此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聚焦智慧物联主航道,实现轻装上阵。
控制权不变,协同才是关键
很多人担心分拆会影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从方案设计来看,大华显然深思熟虑:不仅明确保留控股权,还强调未来将继续在品牌、渠道和技术上支持华睿。这意味着,两者的关系不会因上市而割裂,反而可能因为资本层面的清晰化,推动研发协同和客户资源共享更加高效。
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在全球智能制造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机器视觉作为“工业之眼”,正成为工厂自动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华睿科技若能借助港股平台提升国际 visibility,不仅能打开海外市场,也有望反哺大华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真正形成“前端突破+系统集成”的双轮驱动格局。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大华在AIoT时代下,对中国高端制造话语权的一次主动出击。如果成功,我们看到的或将是一个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企业生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