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邦食品预重整再次延期。近日,天邦食品的延期申请获得宁波中院批准,公司的预重整期限延期至2026年5月9日。而这已经是天邦食品自2024年8月启动预重整后第三次对预重整事宜进行延期。
就预重整延期背后原因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天邦食品方面,对方仅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值得注意的是,官宣预重整延期后,天邦食品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三季报;更早之前的9月,公司副总裁宣布离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预重整“一拖再拖”
天邦食品创立于1996年,前身为余姚天邦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最初专注于特种水产饲料。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后,公司于2013年收购艾格菲农牧的生猪养殖资产,正式进入生猪养殖领域。
生猪养殖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21—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逐渐进入下行周期,由于销售端价格低迷、生产端受疫病影响,天邦食品陷入亏损并积累了较大的债务包袱。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8.83亿元,年末资产负债率为86.73%。
2024年3月18日,天邦食品以公司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和预重整。
随后,在2024年8月9日,宁波中院决定对天邦食品进行预重整,初始期限为六个月。随着半年期限将至,2025年2月8日,天邦食品将预重整期限首次延长至2025年5月9日;5月8日,再次延长至2025年11月9日。
经过为期9个月的预重整后,天邦食品于2025年5月8日、6月25日、7月17日分别与产业投资人及部分财务投资人签署《重整投资协议》,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
但天邦食品的预重整进程并未能按时推进。11月3日,天邦食品向宁波中院申请再次延长预重整期限六个月。11月6日,宁波中院出具(2025)浙02破申7号之一《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书》,为实现天邦食品财产价值最大化、最大程度保护全体债权人及债务人合法权益,确保预重整实现应有效果,准予延期。至此,天邦食品的预重整期限延期至2026年5月9日,预重整的总期限从原本的6个月延长到了21个月。
对于天邦食品预重整战线的不断拉长,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天邦食品的预重整延期是多重风险交织的结果,且声称延期是为了“实现财产价值最大化”,可能涉及资产评估、非核心资产剥离、债务结构调整等尚未完成。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看来,预重整延期背后,天邦食品可能面临复杂的财务状况,需要更多时间来梳理和解决,或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协调,包括债权人、投资者等,达成一致意见需要时间。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内部管理或战略调整也可能影响预重整的进程。
经营层面挑战仍存
在天邦食品的预期中,重整后能够大幅度减轻债务压力、获得充足的重整资金,为未来发展形成坚实基础。但在预重整推进期间,公司在经营层面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天邦食品在2024年通过出售参股公司史记生物股权回血、叠加生猪养殖业务回暖,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进入2025年,公司业绩再度承压,财报数据显示,天邦食品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7.19亿元,同比下降5.98%;归母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下降80.65%。其中,三季度单季营收为20.26亿元,同比下降28.39%;归母净利润为-9248.51万元。且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天邦食品负债率仍然处于高位,达到70.27%。
在行业层面,生猪养殖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以来,外三元、内三元生猪价格均处于低位下行态势。生猪价格的下行,也体现在天邦食品的销售简报中,在10月,公司销售商品猪68.6万头,环比增长11.95%;销售收入为6.07亿元,环比下滑4.25%;销售均价为11.77元/公斤,环比下滑13.98%。
柏文喜表示,盈利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天邦食品成本控制能力存在不足,而资产负债率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可能限制了其抗周期能力。
此外,在预重整期间,天邦食品的核心管理层也出现了变动。9月19日,公司副总裁严小明以“个人家庭原因”为由辞职,且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告显示,4月25日,严小明经历了换届选举,继续担任天邦食品副总裁一职,其原定任期至第九届董事会届满之日。
公开信息显示,严小明于2015年加入天邦食品,曾任天邦食品副总裁、拾分味道集团总裁,主导公司的猪肉制品加工业务。猪肉制品加工业务作为天邦食品营收占比超三成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对冲养殖环节亏损、平缓猪周期波动的重要补充。
柏文喜猜测,严小明负责公司猪肉制品加工业务,其离职可能影响该业务战略上的执行、带来沟通成本的增加,且高管在敏感时期离职容易被市场解读为内部信心不足,可能加剧债权人和潜在投资人的观望情绪,不利于后续资金落地与债务协商。
就更多关于公司发展的详细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天邦食品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进一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