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密集召开,投资者纷纷与热门产业公司进行互动交流。其中,固态电池产业链公司颇受投资者青睐,从电池制造到上游材料,再到设备商,投资者蜂拥进入相关上市公司的说明会线上互动平台,打探技术新进展,把脉产业新趋势。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相关上市公司了解到,半固态电池将是未来几年的落地应用先行者,全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6年至2027年迎来重要的中试阶段。上游材料端,企业正处在对电池厂送样阶段,部分实现小批量出货;设备商层面,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设备开始陆续出货。虽然体量尚小,但企业提前“卡位”的积极性高涨。
半固态电池开启应用
全固态进入中试
从各家电池生产企业近期披露的信息看,半固态电池或准固态电池已开启市场应用,而全固态电池正处在“中试线+示范项目”的探路阶段。
半固态电池或准固态电池方面,国轩高科披露,公司的G垣准固态电池已基本具备量产能力,其“001”号测试车行驶里程已近2万公里,多家车企的适配车型测试稳步开展。
珠海冠宇表示,其半固态电池已开始量产出货,并陆续获得更多客户认可。金龙羽透露,其半固态系列电池已通过客户检测并获得订单。结合公开装车数据来看,半固态电池虽然应用量尚小,但已经不再是概念产品,而是真正进入了市场应用阶段。相比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领先一个身位。
全固态电池可能在2026年至2027年迎来中试验证的关键期。亿纬锂能表示,公司全固态电池规划为先建好中试线,然后不断升级产品,公司预计在四季度推出下一代产品。同时,亿纬锂能正考虑对现有产线进行改造以生产半固态电池。国轩高科称,今年上半年,公司金石全固态电池已实现中试线落地和内部装车路测,目前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力争今年底前完成设计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并非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专属。科力远正以固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混合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开展项目制验证。当升科技、格林美等公司透露,其固态电池材料正拓展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穿戴式AI设备等前沿领域。
材料体系密集送样
部分小批量出货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基石在于电池材料体系创新。记者从相关上市公司获悉,在固态电池上游材料领域,企业正密集处于送样阶段,部分产品实现小批量出货。其放量节奏,将更多取决于下游电池厂的进度。
固态电解质企业实现小批量出货。贝特瑞透露,其布局的氧化物和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均已小批量应用到半固态电池中,硫化物电解质目前正在跟客户紧密合作开发中,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客户要求。新宙邦称,参股公司新源邦氧化物电解质已达到量产阶段,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处于小批量供应阶段。
在正极材料方面,为了匹配固态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需求,高镍、超高镍及富锂锰基成为主流方向。当升科技表示,其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经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其中,高镍多元材料在全固态电池当中的性能发挥(循环、容量等)已经接近液态电池的水平,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远超当前液态电池水平。格林美表示,其固态电池用高镍、超高镍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已实现吨级以上出货。
英联股份和嘉元科技则投入固态电池集流体领域。英联股份11月17日透露,某客户计划2026年至2027年向英联股份子公司采购5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准固态半固态电池专用复合铝箔。该订单价值预计达3亿元至4亿元,达产后毛利率水平比较可观。嘉元科技预计2025年公司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为100吨左右,约占公司整体出货量的1%。除批量供货与测试送样客户外,公司还与多家客户达成战略协议,按客户要求开发定制化铜箔产品。
抢抓固态电池生产线建设机会
激光、检测等设备商受益
随着固态电池“春江水暖”,设备企业早已敏锐布局细分产业赛道。由于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与传统液态电池有显著不同,多个环节的设备商迎来新的产业机会。
激光设备是锂电制造的关键设备之一。联赢激光表示,在固态电池设备方面,公司产品包括激光焊接、激光清洗(刻痕)及涂胶设备。半固态电池设备两三年前就已开始生产,订单已有几亿元。全固态电池去年才开始有订单,已为两家行业头部客户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提供设备。公司预计明年会有更多的客户和产品落地。德龙激光称,其固态电池制痕绝缘设备已获得头部客户陆续下单并投入生产使用。
荣旗科技在展望明年订单时称,固态电池的相关检测装备明年会陆续开始布局。公司正在开展相关技术预研工作,持续完善技术储备。除现有AI质检装备以外,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固态电池失效性分析相关的检测设备,该设备有望成为固态电池有效性分析的核心检测设备。
日联科技同样关注固态电池检测设备机遇。公司表示,公司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可应用于新能源电池检测,包括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及固态电池,已向部分半固态电池生产厂商提供检测设备及解决方案,目前该领域的收入占比较小。公司将密切关注新能源电池领域发展动态,布局相关技术与产品,特别注重固态电池潜在商业机会。
总体来看,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处于半固态电池开启应用、全固态电池迈入中试的阶段。2026年至2027年,电池厂商预计将大力推进全固态电池中试,材料企业和设备企业将加快对接下游,“卡位”未来放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