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刚刚扔出一颗“技术炸弹”——金石全固态电池已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且力争年底前完成设计定型。这不仅意味着其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步伐明显提速,更可能预示着中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赛道上正加速抢位。
根据公司10月2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的最新回应,这款名为“金石”的全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中试量产阶段。结合公司在2025全球科技大会披露的信息,该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单体容量达70Ah,并已通过针刺、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实现“不起火、不爆炸”。尤为关键的是,其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了60%,这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循环寿命。此外,首条全固态实验线国产化率达100%,良品率高达90%,为后续量产提供了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并未把所有赌注押在全固态上。其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00Wh/kg,支持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且兼容现有液态电池产线,规划中的12GWh产线正在推进,“001号”测试车实测行驶近2万公里,多家车企正在进行匹配验证。这种“双线并行”的策略,既保证了短期可落地的技术转化,又为长期技术领先预留空间。
我一直在关注动力电池行业的演进路径,而国轩高科这一轮动作让我感到有些不一样。过去几年,它常被视作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外的“第三梯队”,但如今从技术发布节奏到量产规划的清晰度来看,它的战略执行力正在增强。尤其是在全固态电池这个决定未来十年话语权的战场上,能明确给出“2GWh量产线设计启动+年底定型”的时间表,已经跑赢了不少仍停留在样品阶段的同行。
更重要的是,它的布局不只是电池本身。零碳负极工厂在乌海投产,减碳超百万吨;储能系统打入德国市场;与大众联合开发标准化电芯;甚至开始向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延伸。这些动作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不再只是“电池制造商”,而是“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新画像。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全固态电池距离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还有材料稳定性、成本控制等多重关卡要过。但我认为,国轩高科现在拼的不是马上盈利,而是抢占技术窗口期。只要能在2026-2027年实现小批量装车验证,就有可能在下一波新能源汽车升级潮中掌握主动权。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股价回升至42.79元,市值逼近780亿元,机构持仓也在增加。这不是情绪炒作,而是对一家企业技术耐心和战略定力的重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