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SZ002074)$ 每股净资产14.37元
地球是宇宙的过客,人类是地球的过客,我们是时代的过客。”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李缜时常会抛出几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语。不难推测,这个来自安徽的商人也会是《三体》的忠实粉丝,一个并不十分“脚踏实地“的思考者。
1964年,李缜出生在安徽省西南部的一个叫做桐城的县城内,这个小县城留给世人的印象不多,六尺巷算是最知名的一个。
初中毕业后,李缜考上了离家最近的范岗高中,这是一个仅有4间平房、4个班级规模的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又去了离家不远的池州师范专科学院(现池州学院),并在1984年顺利毕业,进入了安徽省利群机械厂政治处,距如今的毛坦厂中学所在地不远。
在这家偏居一隅的兵装企业任职两年后,李缜忽然被调到了省城中,并在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继续担任文职工作。
在其低调的采访经历中,从未对这段初入社会的往事有过多描述。我们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际遇造就了这一结果,而1986年进入省城的李缜也绝对不会想到,这一条道路会将他抛至一个百年难遇的巨大风口。
1992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上,一篇篇《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热情地鼓励人们下海经商。
潘石屹、俞敏洪、陈东升……这些如今家喻户晓的名字都始于那个奇迹般的一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92派下海干部”。
李缜也是队伍中的一员。1992年,在省城工作了6年的李缜靠着职工集资的五万元启动资金牵头创立了合肥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并在这家机构担任总经理,正式开始向商业道路进军。
在此期间,他开办了一家名为合肥华建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公司,主营出租车业务,这也是他与汽车行业的第一次接触,但不幸以失败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年到2002年的这一段时间内,李缜的身份从一名公务员转化成了一名“从商公务员”,其所主持的公司依然在严格意义上属于国有性质。
直到2002年开始,李缜所成立的这家公司才正式被批准为民营企业,他也才彻底告别了自己的政务身份,成为了一名站到台前的民营企业家。
2002年,李缜领衔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中心正式转型,摇身一变成为了安徽国轩集团。
这个只有26位缴纳社保员工的小公司,成为了牵住“国轩家族”的那根线——集团主要涉足房地产开发、新能源、影视文化三大产业,下设合肥国轩置业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汤池影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安徽民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子公司。就这样,38岁的李缜手握着其持股92%的国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生的上半场伴随着企业改制落幕吹响了哨声。在这条路上,李缜抓住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机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兵装厂文员走向了大型企业老总,而他接下来的步伐,还要走得再急些。平静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