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长春高新(000661.SZ)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拟实现“A+H”两地上市,中信建投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长春高新曾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市值一度超2000亿元。而随着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范围,核心产品价格直线下滑,如今的长春高新业绩近乎腰斩。此外,长春高新的第二增长曲线带状疱疹疫苗也遭遇挫折,业绩出现暴跌,面对持续高涨的研发费用及期间费用,公司仍需不断融资补血。
生长激素式微,业绩出现暴跌
招股书显示,长春高新成立于1993年,早期专注于长春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项目开发,后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制药行业。1998年,长春高新推出中国首个短效hGH(粉针),以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赛增®)销售,成功填补了中国在生长激素这一领域的空白。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聚焦于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女性健康、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等,此前的房地产业务占比已不足一成。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六个月(以下简称“报告期”),长春高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6.27亿元、145.66亿元、134.66亿元和66.03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42.15亿元、47.76亿元、27.08亿元和9.32亿元。
2024年,长春高新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双降,营业收入同比降低7.55%;净利润同比降低43.29%。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颓势仍在延续,营收同比微降0.54%,创下近十年中报首次下滑,净利润更是同比暴跌42.85%。
具体来看,长春高新的业务主要由旗下四家子公司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及高新地产负责。其中,金赛药业为长春高新最主要的业务板块,负责其核心产品生长激素;百克生物负责疫苗业务;华康药业主要负责中成药业务;高新地产则主要负责房地产相关业务。2024年,金赛药业、百克生物、高新地产业绩均出现下滑。
近年,在新生人口数量下降、集采政策落地等因素下,生长激素的生意正面临挑战。据悉,2022年,生长激素被广东联盟、福建、河北等省份纳入集采范围,金赛药业粉针剂中选、但弃标水针剂型。随后,2023年其水针剂中标浙江省集采,2024年开始执行,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金赛药业净利润随之首次出现下滑。2024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6.71亿元,占长春高新整体营收约80%,较上年同期降低3.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78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40.67%。
除了赖以生存的生长激素暴跌外,长春高新的第二增长曲线疫苗业务也遭遇挫折。2025年上半年,百克生物收入2.85亿元,同比下降53.93%,净利润亏损0.74亿元。其核心产品带状疱疹疫苗2024年收入仅2.5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54%。
尽管负责中成药业务的华康药业业绩保持增长,但由于规模过小,根本无法对冲前面两大业务下降风险。长春高新曾表示,未来将走多元化路线,并力图在5年内将生长激素的贡献率降至60%,10年内降至30%。
据招股书,长春高新此次港股IPO,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创新管线,包括临床试验推进、临床前项目开发及相关监管事务;海外组建商业化团队,用于潜在的全球合作、共同开发及市场拓展及营运资金补充等。
股价较高点跌去八成,手握重金仍赴港募资
1996年,长春高新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当年发行价仅8.8元/股,凭借生长激素公司业绩一路开挂,股价也在不断飙升,最高达513.37元/股,总市值超2000亿元,一度被市场称为“东北药茅”。
然而,集采让长春高新的业绩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一路震荡下行。截至10月14日,长春高新收报124.51元/股,总市值达507.92亿元。较历史高点已跌去近八成,市值也从2021年的高峰缩水超过1600亿元。
近年来,A股药企纷纷赴港上市,只今年,港股就有超10家创新药公司宣布“A+H”计划,包括科兴制药(688136.SH)、百利天恒(688506.SH)、博瑞医药(688166.SH)、贝达药业(300558.SZ)、迈威生物(688062.SH)、欧林生物(688319.SH)等。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44只创新药概念股中,有11只股票年上涨超两倍,3只股票年上涨超3倍,其中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年内上涨713%。
药企们试图通过赴港IPO来抬高企业估值同时拓宽融资渠道。记者注意到,Wind金融终端数据显示,自1996年A股IPO以来,长春高新已通过A股进行了6次直接融资,累计募集资金87.55亿元。
因此,目前长春高新的资金流动性良好,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2.21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长春高新货币资金达43.6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6.41亿元,两项合计60.06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流动负债合计仅4.01亿元。
充裕的资金使其有余力回馈股东。公司承诺2023-2025年每年以至少40%利润现金分红,2024年每股派息2.6元,此外2024年初还启动规模为1-1.2亿元的股份回购计划。
为何手握重金仍要赴港募资?蓝鲸新闻记者致电长春高新,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在研管线较多,都需要资金不断投入,此外公司未来还需出海开发,进行全球性布局等。
此外,记者注意到,长春高新的产品集中度较高。尽管公司目前已有超45种商业化药品,但公司超九成收入仍来源于六款主要商业化产品,分别为赛增、金赛增、水痘疫苗、金赛恒、银花泌炎灵片及带状疱疹疫苗。
对此,长春高新表示,该等主要产品的销量及定价对我们的业务仍将有很大的影响。与该等主要产品有关的任何负面宣传、彼等各自市场状况及竞争格局的变化或该等主要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均可能对该等主要产品的销量及定价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近年来长春高新在研发投入方面十分慷慨。2025 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为13.35亿元,同比增长17.32%,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 20.21%。
目前,长春高新拥有逾40种处于临床阶段或已提交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的候选药物,其中包括14种处于III期临床或新药上市申请(NDA)阶段的候选药物及15种1类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