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创新药带领下,医药股表现不错,但“激素茅”长春高新表现较弱,今年以来跌幅超10%,远弱于医药生物(申万1级)今年以来微跌0.31%的表现。
不过长春高新近几个交易日呈现窄幅震荡的走势,上周五(4月25日)长春高新收盘还上涨了近5%。截至2025年3月31日,长春高新最新股东户数为12.51万户。
这究竟是医药股内部滞涨票的补涨还是利空出尽,只有等待市场资金的反馈来验证答案。

01
二十年首次:
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双降
基本面上,近日长春高新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66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7.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3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43.01%。

2025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虽然延续去年的“双降”,单季度收入29.97亿元,同比减少5.66%;实现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减少44.95%。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长春高新近2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下滑,主要原因是被市场视作“现金奶牛”的子公司金赛药业净利润下滑超40%。
从收入结构来看,长春高新仍高度依赖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2024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6.71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73%,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比例达79.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78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40.67%。
而金赛药业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6.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35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8.31%。
金赛药业是全球少数拥有粉针剂、水针剂、长效水针剂三代生长激素产品的企业,生长激素系列药品获批的适应症已达12项,并一直稳定保持着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
但随着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且众多竞争对手入局,金赛药业的高增长神话不再。2022年、2023年,金赛药业分别实现净利润42.17亿元、45.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8%和7.05%。
2024年首年执行集采,金赛药业净利润首次出现了下滑,长春高新净利润也同步出现负增长。
此外众多竞争对手也开始入局这一赛道,令竞争愈发激烈。随着特宝生物的益佩生、维昇药业的隆培促生长素、诺和诺德的帕西生长素注射液申报上市,有市场观点认为,长效水针垄断一旦被打破,为抢占市场份额,相关企业或将面临“价格战”。
02
“第二增长曲线”也熄火了
而曾被视作长春高新“第二增长曲线”的百克生物也面临激烈竞争,2024年业绩下滑幅度更大。
2024年年报显示,百克生物实现收入12.29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2.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2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53.67%。
核心产品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销量下滑,是百克生物业绩下滑的关键因素。
百克生物目前拥有水痘疫苗、鼻喷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上市产品,其中,带状疱疹疫苗实现营收2.5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54%;水痘疫苗实现营收8.37亿元,同比微增2.16%;鼻喷流感疫苗实现营收1.41亿元,同比增长15.37%。
百克生物此前曾表示,国内已有多家疫苗企业布局带状疱疹疫苗,未来可能导致公司逐步失去先发优势,进而对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不利影响。水痘疫苗虽然目前市场份额占据领先地位,但伴随出生率下降导致的市场容量萎缩,以及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增多,未来可能面临产品价格、销量下降的风险。
03
切入单抗赛道受关注
不过长春高新近年来也多管线布局,试图对生长激素的过多依赖。
中泰证券表示,2024年,长春高新研发投入26.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2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至19.97%;其中研发费用21.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5.75%。
截至目前,长春高新已有24款重点产品进入临床阶段。而切入单抗赛道备受市场关注。
据证券时报,从研发进展来看,长春高新的伏欣奇拜单抗已取得重要突破。目前,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粉剂)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4月获受理;同时,该药物针对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适应症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针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适应症也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此外,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水剂)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上市申请在2025年1月也已获受理。
据悉,伏欣奇拜单抗属于IL-1拮抗剂,已被国内外指南共同推荐用于痛风患者的治疗。虽然国外已开始应用IL-1抑制剂作为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药物,但我国在该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国内尚无IL-1β单抗获批上市用于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伏欣奇拜单抗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具体而言,该药物可使患者在72小时内疼痛强度评分下降57.09mm。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复方倍他米松等长效糖皮质激素相比,伏欣奇拜单抗在降低痛风复发风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治疗后12周内新发作风险降低达90%,24周内仍保持87%的降低幅度。这些数据充分证明,该药物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更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而这一系列研发进展恰逢痛风治疗市场的关键发展期。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全球和中国的痛风药物市场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据Frost & Sullivan预测,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会在2030年达到2.4亿人,而国内痛风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08亿元。在这一市场机遇下,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将至关重要。
有市场观点表示,虽然长春高新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布局多领域创新药,但新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能否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只能期待后续财报上面有否体现。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