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概念近期持续走强,成为A股市场最亮眼的主线之一。11月28日,航天发展再度直线涨停,录得11个交易日内7个涨停板,股价报13.51元,涨幅10.02%,成交额高达51.71亿元,成交量达4.09亿股,资金追捧热度可见一斑。同期,乾照光电、银河电子、雷科防务、普天科技等多股也纷纷涨停,中天火箭、久之洋、航天动力等紧随其后,板块整体呈现强势联动格局。
这一轮上涨并非偶然。航天发展作为军工电子与卫星互联网双主线叠加的核心标的,近年来持续强化在微小卫星和航天防务电子信息领域的布局。公司通过挂牌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实力,同时深度契合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战略。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增长,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基本面支撑逐步显现。更重要的是,商业航天已被明确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从2020年“卫星互联网”入列新基建,到2023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强调“发展商业航天”,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
我还注意到,资金面的积极信号不容忽视。龙虎榜数据显示,11月20日和25日,机构、游资及外资均出现净买入,市场共识正在形成。技术形态上,股价自底部放量突破后保持强势整理,近期再度放量拉升,显示出主力资金运作的痕迹。这种“政策+业绩+资金”三重共振的格局,正是当前行情的核心驱动力。
放眼整个产业,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实质性提速阶段。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已实现常态化发射,宁波也在规划建设年发射能力达百次的商业中心。技术层面,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取得关键进展: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八号改进型均已开展垂直起降回收试验,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日趋成熟。国家队与民营企业之间正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国家队输出资源,民企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动发射成本下降和频率提升。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某几只股票的炒作,而是中国航天产业从“任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缩影。低轨星座组网、天地一体化通信、未来空天运输等场景正从蓝图走向现实。航天发展这类兼具技术积累与体制背景的企业,有望在军民融合的大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但我也提醒自己和读者:航天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领域,短期情绪过热可能带来波动。真正的赢家,终将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稳定交付能力和清晰商业模式的企业。追高需谨慎,深耕产业逻辑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