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天目引入战投背后的商业航天棋局
这两天航天发展的一纸公告把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商业航天赛道——控股孙公司航天天目要公开挂牌增资扩股,母公司还主动放弃了优先认购权。这步棋背后,或许藏着航天系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战略调整。
混改背后的战略考量
翻看公告细节,航天天目这家公司有点意思:成立6年多,主营微小卫星研制和星座运营,去年营收仅500多万却亏损8500万,今年前五个月营收不足20万,亏损仍在扩大。但就是这样的资产,如今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甚至可能脱离上市公司合并报表。
从公告表述看,公司显然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加速市场拓展、技术研发、星座建设"。航天天目手里握着的"天目一号"星座已部署22颗卫星,去年还打入了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成为首个接入国家级气象预报的商业星座。这种稀缺资源,或许正是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关键。
商业航天的资本博弈
最近商业航天确实是风口上的赛道。从补充材料能看到,今年行业规模可能突破2.5万亿,各地都在争相布局产业集群。但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也让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航天天目账上借款余额就有4000多万,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母公司要"放手"让孙公司引入外部资本。
有意思的是,遴选方案特别强调优先考虑"业务互补"和"长期持股"的投资者。这种条件设置,显然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希望找到能带来产业链协同的战略伙伴。联想到第二大股东魔方卫星本身就是卫星制造商,未来不排除会在供应链整合上做文章。
市场情绪的两面性
二级市场的反应很真实:公告前航天发展走出五连板,游资大佬陈小群单日豪掷近2亿,但公告次日股价跌停。这种波动恰恰反映了商业航天赛道的特点——想象空间大,但业绩兑现周期长。就像补充材料里提到的,我国"国网"、"千帆"两大星座建设进度本就落后于美国星链,现在通过混改引入市场机制,或许能加速破局。
风险与机遇并存
作为观察者,我认为这事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商业航天确实站上政策风口,"十五五"规划明确支持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卫星互联网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都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像航天天目这样尚未形成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投资者更需要关注其后续融资能力和业务落地进度。
眼下最关键的是看最终谁来接盘——是产业资本还是财务投资者?作价多少?这些细节都将影响市场对航天发展未来估值的判断。各位不妨保持关注,但记住任何投资决策都要做好自己的尽职调查。毕竟星辰大海的征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