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具爆发力的硬科技赛道。”
“但眼下不少公司还在靠概念活着,离真正赚钱差得远。”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商业航天迈入产业化加速期
2025年1月,我国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为国内首次海上中型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进入规模化、可重复、高效率的产业化发展新阶段。此举有力支撑国家“十五五”规划中关于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缓解低轨卫星组网“星多箭少”的供需矛盾。据行业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商业航天板块自2025年10月下旬起表现强势,十余只概念股接连涨停,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与地方相继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技术端,可回收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3D打印等关键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头部企业已实现多次成功试车和发射任务。
应用需求同步扩张,农业监测、通信补盲、交通调度等领域对低轨卫星服务依赖加深,星座组网进入密集部署期。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多家企业启动IPO进程,机构持仓比例上升,资本运作日趋活跃。2025年6月,证监会正式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允许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路径。
甄别“真成长”与“伪概念”,投资逻辑需回归基本面
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资本市场需警惕概念炒作风险。部分企业尚处投入期,营收规模小、盈利能力弱,估值更多反映预期而非现实业绩。投资者应从国家战略导向、核心技术壁垒、供应链地位及商业化进度等维度综合评估企业价值,识别具备长期竞争力的“千里马”与可持续发展的“常青树”,避免陷入短期情绪博弈。
人气个股聚焦:资金涌入核心赛道标的
航天发展(000547.SZ) 是商业航天与军工电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主营业务涵盖数字蓝军装备、海洋信息装备、新一代通信与指控系统。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具备深厚航天背景。2025年11月,公司股价实现“5天5板”,11月20日再度涨停,单日成交额达87.63亿元,换手率高达42.60%。龙虎榜数据显示,深股通净买入1.29亿元,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1.98亿元,“陈小群”游资净买入1.26亿元。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十五五”政策支持、“空天地一体化”建设预期以及北京经开区“南箭北星”产业布局落地。
斯瑞新材(688102.SH) 主营高性能铜合金材料,2023年投资2000万元参与蓝箭航天项目,成功切入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室、喷管等核心部件供应链。2025年11月17日被同花顺新增纳入“独角兽概念”。11月14日至17日连续四日获融资买入超8000万元,两融余额攀升至4.02亿元,占流通市值比例达2.56%,处于历史90%分位以上,杠杆资金积极布局。
和而泰(002402.SZ) 为智能控制器龙头企业,控股子公司铖昌科技专注于相控阵雷达T/R芯片研发,产品已应用于多个低轨卫星通信系统。11月14日单日融资买入达6.30亿元,连续两日融资增长率超50%。截至11月19日,融资余额达36.19亿元,两融余额突破36.29亿元,均处于历史高位,被多家券商列为重点关注的“太空经济”核心标的。
超捷股份(301005.SZ) 专注于商业火箭紧固件与结构件制造,已进入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企业供应链。11月13日至17日连续五日获融资买入,融资余额升至2.90亿元,占流通市值超4%。受益于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可复用火箭研制推进,未来订单增长预期增强。
中矿资源(002738.SZ) 主营锂矿开采与锂盐生产,虽无直接航天业务,但因涉及铯、铷等稀有金属资源,被部分金融产品归类为“稀有金属ETF”成分股,形成概念联动效应。11月17日涨停,龙虎榜显示量化游资净买入8111万元,同时机构席位出现净卖出,呈现“机构出货、游资接盘”特征,在市场情绪高涨背景下被视为“泛航天资源”炒作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