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2年后,11月27日下午4时,大悦城地产(00207.HK,股价0.62港元,市值88.23亿港元)正式挥别港交所。
此次退市源于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计划,根据此前公告,该计划已于11月25日(百慕大时间)起生效,所有条件均已达成。
此次私有化交易总代价约29.32亿港元,交易完成后,中粮集团旗下地产平台仅剩A股上市的大悦城(000031.SZ,股价3.13元,市值134.2亿元)。
大悦城地产于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中粮集团旗下商业地产平台,主要专注于大悦城品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运营,同时涵盖投资物业、物业开发、酒店运营、管理输出等业务板块。
2019年,中粮系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由A股大悦城收购港股大悦城地产64.18%股权,形成“A控红筹”双平台架构,此次退市也使这一架构成为历史。
从行业视角看,此次私有化是对行业周期性变化的战略应对。大悦城在公告中表示,近年来受行业周期影响,大悦城地产市场表现呈阶段性波动,流动性承压。而通过私有化,将显著优化公司治理框架,整合组织架构与股权结构,提升管理决策效能。交易完成后,大悦城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将进一步增厚,有利于提升归母净利润,同时增强旗下资产统筹配置能力,释放协同发展潜力。
此次退市正式落地前,大悦城地产已于今年8月披露其港股生涯最后一份中期业绩公告。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地产实现营业收入约81.24亿元,同比下降约5.78%,主要因物业开发业务结算面积减少;但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至34.43%。
具体来看,物业开发收入54.81亿元(同比降8.3%),结算面积降32%但平均单价升33%,带动该业务毛利率至18%;合约销售额27.49亿元,北方大区领跑。投资物业租金及相关收入20.38亿元(同比降2.5%,因成都大悦城不再并表),毛利率仍达78%,其中购物中心租金14.68亿元(同比降3%),平均出租率93%。
新增项目表现亮眼,其中,南昌大悦城(5月开业,投资超30亿元、体量13万平方米)首日客流24万、销售额1630万元,出租率约94%;厦门、三亚大悦城出租率维持100%。此外,酒店业务收入4.66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入住率升至84%;管理输出收入1.07亿元,同比大增47%,受益于中粮大悦城商业REIT带来的新增收入。
在产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在地产调整背景下,私有化有助于公司在行业调整期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持有优质商业资产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应对行业周期波动方面,地产企业私有化将获得三方面优势:更灵活的资产处置节奏、更广阔的资金规划视野、更从容的存量改造周期。这些优势将巩固其在中高端商业地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行业复苏储备优质资产。”洪仕斌称。
另据中指地产研究院数据,自2022年以来,累计超30家A股和H股上市房企退市,其中多数为被动退市;主动退市的有5家,包括大悦城地产、五矿地产、首创钜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