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股份(SH688521)$ $小米集团-W(HK|01810)$ $上证指数(SH000001)$ 近期,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退出芯原股份前十大股东的消息备受关注,这一举动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多重因素,值得深入剖析。
从投资周期与退出策略来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自2018年成立后,便积极布局半导体产业链,助力小米生态链企业技术突破。芯原股份作为小米自研芯片的重要IP授权方,双方合作推动技术进入商业化阶段,阶段性投资目标达成,基金此时退出可顺利兑现收益。同时,私募股权基金通常5 - 7年的存续期限制也可能是关键因素。该基金2018年成立,到2025年前后恰好进入退出阶段,加之芯原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归母净利润为 - 6.01亿元,仍处亏损状态,这无疑加速了基金的退出决策。
财务与战略调整层面,小米集团2024年净利润虽有增长,但汽车、AIoT等新业务高投入,使得资金需求大增。减持芯原股份能回笼资金,满足核心业务如手机芯片量产和研发投入的资金缺口。此外,供应链多元化布局战略下,小米或许想降低对单一IP供应商的依赖。尽管芯原股份的NPU IP被小米采用,但高通、联发科等国际芯片厂商也在不断强化AI芯片生态,在此背景下,小米寻求技术路径分散风险,减少对芯原股份依赖。
股权结构与市场因素也不可忽视。芯原股份2024年引入新股东“原厚投资”,同时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等机构持股稳定,此时小米退出可能与芯原股份优化股东结构、引入产业资源的计划相关。从二级市场角度看,2024年半导体板块整体估值回调,芯原股份股价波动剧烈,2025年5月16日收盘价较2024年高点下跌约30%,基金高位套现可规避后续市场不确定性。
在合作模式与技术路线变化方面,小米与芯原股份的合作从单纯“IP采购”升级为“联合研发 + 定制生产”,深度绑定后,股权层面合作的必要性降低。而且,小米自研芯片成功后,技术自主化需求增强,如“玄戒O1”的GPU采用Imagination架构而非芯原股份的GPU IP,这表明小米技术路线在调整,对外部IP依赖减少。
行业竞争与政策影响同样是重要原因。在国产替代政策导向下,国资背景的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等更受政策支持,小米作为民企,将资源向国资伙伴倾斜,符合国产化战略方向。另外,全球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中,芯原股份的Chiplet技术商业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提前避险也在情理之中。
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退出芯原股份是短期投资回报、中期战略调整和长期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未来,双方可能会通过“技术授权 + 订单采购”等轻资产模式继续保持合作,而非直接持股。这一变动不仅反映了两家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为半导体产业资本运作和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