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回撤的都是穷人,富人从来不看回撤。”
这话出自林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他接着说:“熊市不满仓,牛市就和你一点关系没有。”
语气笃定,仿佛在揭示一条被大众误解多年的真理。
这番言论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千层浪。有人顶礼膜拜,视其为破除散户心魔的金玉良言;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风险无知的狂妄之语。
但我们暂且不急于站队。
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不去争论“对错”,而是把问题抛回给自己——你,究竟是谁?

一、如果你反对林园,请先回答这四个问题:
1)你的本金是多少?
是十万?五十万?还是一百万以上?
如果你的账户资金尚不足覆盖一次中等回撤带来的心理冲击,比如跌30%就寝食难安,那你是否真的能承受“满仓到底”的极端策略?
2)你入市多久了?
三年?五年?还是刚满一年?
如果你经历过2015年、2018年去杠杆、2022年全球加息周期下的系统性下跌,你还敢说“回撤不重要”吗?
如果你没经历过,那你反对的,是不是一种你尚未理解的生存逻辑?
3)你是否经常追涨杀跌?
前脚买入新能源,后脚割肉转光伏;看到医药反弹就冲进去,等跌了又骂庄家?
如果你的投资行为本身就是情绪驱动的轮回,那你批判“不看回撤”,是否只是在为自己的失控寻找借口?
4)你的账户是否持续盈利?
过去五年,年化收益是跑赢通胀?还是跑赢理财?抑或连本金都在萎缩?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所坚持的“风险控制”,真的有效吗?还是另一种形式的“穷人思维”——用频繁操作掩盖认知不足?
二、如果你拥护林园,也请诚实地面对自己:
1)你的本金是多少?
你是用闲钱投资,还是加了杠杆?
林园可以满仓医药股熬过2020年疫情初期的暴跌,是因为他早已实现财务自由。
而你呢?一次50%的回撤,会不会让你被迫在最低点卖出交学费?
2)你入市多久了?
你是否真正理解什么叫“时间的朋友”?
林园从2003年重仓茅台,持有近二十年,中间经历多少波折?
你能否做到在股价腰斩时不说一句“被套”,而在净值翻倍时不急于落袋为安?
3)你是否真的不追涨杀跌?
你说你信“垄断+成瘾+确定性”,可当片仔癀连跌三个月,你会不会偷偷减仓?
当AI概念暴涨,你心里有没有一丝动摇?
真正的信仰,不是嘴上说“长期持有”,而是在黑暗中依然敢点灯前行。
4)你的账户是否盈利?
更重要的是——你是靠什么盈利的?
是因为你选对了赛道,还是踩中了风口?
是因为你坚持了体系,还是运气好赶上了牛市?
若非体系之力,哪怕一时暴富,也不过是市场暂时借给你的钱。

三、回撤不是贫富的分界线,认知才是
林园说“穷人总想赚尽每一分钱”,这话刺耳,却未必无理。
的确,很多人执着于“抄底逃顶”,幻想完美交易,结果反而错失主线,沦为短线韭菜。
但反过来说,“不看回撤”也绝非一句轻飘飘的豪言壮语就能践行。
真正的“不看回撤”,建立在三个基石之上:
极强的确定性判断:
你是否真的看清了企业未来三年甚至十年的盈利路径?
极深的能力圈坚守:
你是否只投自己真正懂的行业,如嘴巴、慢性病、成瘾性消费?
极高的财务自由度:
你的生活是否完全不受账户波动影响,才能真正做到“睡得着觉”?
不具备这三条,谈“不看回撤”,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四、投资的本质,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林园也好,巴菲特也罢,他们的方法无法复制,因为背后是几十年的认知沉淀、资金体量的支撑和无数次极端行情的淬炼。
我们普通人学的,不该是某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其背后的思维框架:
不要追求买在最低点,而要追求买在“合理低估”区间;
不要因短期波动而否定长期逻辑,但也要警惕“信仰变执念”;
控制回撤未必是“穷人思维”,但如果只会止损不会持仓,那才是真穷。

最终你会发现:
贫富之别,不在账户数字,而在思维层级。
一个用十年眼光看市场的人,自然不会为三个月的下跌焦虑;
一个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也实在难以承受半数资产蒸发的风险。
所以,别急着批判林园,也别盲目崇拜他。
先问问自己:
我是谁?
我有多少钱?
我能承受什么?
我真正相信什么?
当你能诚实回答这四个问题时,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往“高手思维”的路上。
2025-10-19于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