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就是来A股没有一个不想赚快钱的,没有一个有担当的主流资金。拉一个月跌起来一年都跌不完。新股上市就猛涨,上市过几天就吃瘪。赚的最快的往往是资金量大的,或者外资联合起来的技术派,他们过于投机。如果说所有人都只会捞一把,反复打捞,最终只会竭泽而渔。在强调一遍不需要过多的投机,这才是关键,也不想着捞一把就跑,没有一个有担当的主导力量,波动过大。我的建议是大资金应诉有序引导,小资金限制过分流动。同时主流力量不断复利上行,最后限制短期涨的幅度,不要猛涨就行了,绝对比你分析的那么多有用一万倍。
A股为何总在3000点“反复横跳”?综合各方研究与市场数据,可归结为以下六大底层逻辑:
1. 市场定位:重融资、轻回报
A股自诞生起就被赋予“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首要功能,导致供给端长期碾压需求端。
2007年2月首次站上3000点时,两市不到1,500家公司;17年后已超5,300家,指数“体重”翻倍,但“肌肉”没跟上。
同期退市仅200家左右,形成“只进不出”的畸形生态,供需天平持续倾斜。
2. 制度设计:减持“失血”远大于IPO“输血”
易会满任内IPO募资2.22万亿元,可重要股东净减持高达2.27万亿元,再叠加印花税、佣金等交易成本,市场每年被抽走资金≈GDP的1%。
减持规则虽多次打补丁,但财务约束、破发破净限制2023年8月才落地,且存量老股不受追溯,形成“旧水闸不关,新水闸细流”的尴尬。
3. 盈利与估值:3000点的“含金量”不断下降
2007年3000点对应市盈率≈38倍;2024年同样点位市盈率≈12倍,估值已打3折,但盈利增速却从30%降至5%左右,出现“便宜≠见底”的估值陷阱。
全A非金融ROE连续11个季度低于8%,企业赚钱能力赶不上股本扩张速度,指数自然“原地踏步”。
4. 投资者结构:散户化+短炒,缺乏“长钱锚”
个人投资者贡献82%的交易量,但仅持28%的市值,高换手率+高波动率互为因果;
公募、社保、年金等长期资金占比不足15%,远低于美股60%水平,缺少“定海神针”导致3000点成为“羊群情绪”临界点。
5. 外部冲击:政策与事件“高度敏感”
近3年3000点失守的触发器几乎全是外生:2022年4月上海疫情、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穆迪下调评级、2024年6月汇率急贬、2025年4月全球贸易战升级。
北向资金单日百亿级流出已出现15次,每次均伴随3000点破位,显示A股对外部流动性的弹性远大于对内生性盈利。
6. 心理锚定:整数关口自我强化
16年来60余次“3000点保卫战”被媒体报道、策略会、朋友圈反复强化,形成集体心理暗示:
跌破→“政策底”将至→抄底;
反弹→“解套盘”抛压→回落。
这种预期反身性让3000点从“技术位”升级为“信仰位”,越守越脆弱,越脆弱越要守。
结论
3000点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融资市基因、供需失衡、盈利疲弱、资金短炒、外部依赖与心理锚定六重力量交织出的“平衡点”。
只要:
年度募资额>回购+分红+长期资金流入,
盈利增速<股本扩张速度,
散户高换手结构未变,
3000点就仍会是A股的“地心引力”。
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点赞加关注,永远不迷路。$上证指数(SH000001)$ $道琼斯(QQZS|DJIA)$ $纳斯达克(QQZS|NDX)$ #社区牛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