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江苏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股份”)登陆北交所,成为2025年江苏首家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同时还是港股公司“H拆A”登陆北交所第一股。
天工股份董事长、“80后”朱泽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工股份从天工国际母公司拆分上市,将重点围绕钛及钛合金材料进行研发、生产、销售。与母公司生产钢球、钢粉、钢刀等不同,天工股份主营的钛金属产品更具科技含量。“钛及钛合金材料行业是支持各种高端技术装备发展和尖端科技进步的重要原材料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对于国防和民用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朱泽峰说。
目前,钛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及制盐、航空航天以及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天工股份本次登陆北交所,拟募集资金投建年产3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和工艺优化,助力公司钛及钛合金材料提质增能。
钛材行业向高端升级
钛,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四族,属于过渡金属元素。钛很坚硬,它耐高温、耐低温、防腐蚀;钛也很“好看”,浑身散发着有光泽的银白色;钛的性状又特别“讨喜”,高强度、低密度,方便制作成合金材料。
具有如此优良特性的钛金属,一直是工业制造备选材料的佳品。然而,冶炼、制备钛金属材料不难,但将其应用到现代化智能制造领域历程尚短,才发展了十多年时间。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钛材行业技术日渐成熟可靠,钛金属材料被最先应用在化工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消费者对日常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和钛材工业成本的逐步降低,钛及钛合金材料作为优质材料将在消费电子、生物医疗、休闲生活等民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三方机构数据预测,2024年至2027年,全球智能手机领域对应钛材市场规模预计逐年提升,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29.05%。
“钛及钛合金行业正在经历从粗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型升级,新一代钛及钛合金材料在消费电子、3D打印等应用领域纷纷取得突破。”朱泽峰对行业深度调研后发现,目前国内钛材应用领域中,化工及制盐、航空航天领域的占比最大,未来前景广阔。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钛加工材消费量共14.84万吨,其中化工及制盐与航天航空领域消费量超70%。消费电子领域消费量增速最快,2023年同比增长43.76%,2019年至2023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63.08%。当前,各消费电子厂商采用钛材已成为潮流。
“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朱泽峰说。目前,我国钛合金材料亟需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和工艺技术创新能力。经过15年的发展,天工股份在钛金属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通过在海绵钛中添加不同分量的其他金属材料,反复配料、熔炼、检验,已自主研发并掌握10多种钛材牌号,目前钛金属产品涵盖板、管、线等各大类别,并获得消费电子领域全球知名厂商的认可。
科技创新夯实护城河
颇具意义的是,天工股份是港股公司“H拆A”登陆北交所第一股。天工股份方面介绍,“H拆A”上北交所,一方面是此前天工股份已挂牌新三板,转板上市之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公司坚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以资本的力量锻造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核心竞争力,筑好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据介绍,天工股份上市所募集的全部资金,将用于投建年产3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公司钛及钛合金材料的产能将从目前的7000吨提升至10000吨。
记者了解到,天工国际除了天工股份的钛及钛合金业务外,还有模具钢、高速钢、切削工具等业务。2024年,天工股份业务收入仅占天工国际总体业务收入的约15%。天工股份的生产、销售、采购、研发、市场等,均与天工国际其他业务板块不存在交叉或共有的关系。
作为天工股份的掌门人,朱泽峰深感责任重大。“天工股份将以北交所上市为契机,加快研发步伐,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在高端制造领域作出更大贡献,助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朱泽峰表示,目前,公司积极加强自身研发能力,钛材产品实现多元化,贴近消费市场前沿,抓住高端钛材市场发展机遇,与消费电子行业客户达成深度合作。
2024年,天工股份员工有405人,研发支出3441.03万元,占总营收的4.29%。对研发投入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公司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与决心。
“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加大对钛材行业产业链、钛及钛合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朱泽峰认为,在产业政策的指引下,钛金属新材料将加快与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的步伐,未来钛及钛合金材料行业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提升。
在产业迭代浪潮下,这家驶上资本赛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