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18:33:10 股吧网页版
机器人IRON“真人假扮”争议背后:何小鹏回应恐怖谷担忧
来源:中国经营报

K图 XPEV_0

K图 09868_0

  在高度仿生甚至趋近极度拟人化的人形机器人研发竞赛中,“恐怖谷效应”无疑是一道绕不开的议题。

  11月20日,在小鹏汽车媒体交流会现场,《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出了问题。面对“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是否会让用户感到不适”这一担忧,何小鹏笑着点头:“我们确实遇到过。但我们做了大量调研,目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个问题。”

  据了解,小鹏汽车最新发布的IRON人形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年底实现量产,其突破性的拟人化设计和商业化前景引发广泛关注。该机器人因高度仿生步态引发“真人假扮”质疑,何小鹏通过现场解剖验证技术真实性,同时带动相关概念股持续上涨。

  IRON亮相:迈向高度拟人的风险与魅力

  所谓“恐怖谷效应”,是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1969年提出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当机器人仿真度逐步接近真实人类时,人们对其好感度会先上升,但一旦逼真度跨过某个临界点(约95%),好感会急剧下跌,甚至引发恐惧。哪怕是极小的细节不协调,也会变得格外刺目,让整个机器人呈现出一种“似人非人”的僵硬与怪异。

  在采访现场,何小鹏强调,小鹏研发团队在调研中尤其关注“儿童视角”:“我们特别在意小朋友怎么看,我觉得从小朋友的感知去判断机器人亲和力,会更准确。”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学界的另一种观点——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对“恐怖谷效应”可能比成年人更敏感。英国心理学家萨拉·伍兹曾让不同外形的机器人与儿童互动,结果显示:越接近人类外貌的形象越容易让孩子产生攻击性或警惕感;而机械化风格明显的机器人反而更容易被视为友好。她的建议是:“给孩子设计的机器人,最好别太像人。”

  就在几天前的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首次亮相。由于其高度拟人化的体态、动作以及外形,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的热议对象。有网友直言:“这感觉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真人在努力扮演机器人。”

  记者观察到,IRON最大的突破在于动作的自然流畅。研发团队通过增加脚尖的被动自由度,让其能以轻柔、流畅的节奏走出类似“猫步”的姿态,步态甚至被比作“太空漫步”。更引人注意的是,IRON还呈现出明确的“性别特征”,这意味着小鹏在技术路线中选择了更接近真实人体的方向。

  性别化设定的抉择:提高亲和力还是跨入新争议?

  对于为何要在人形机器人中加入性别化设计,何小鹏解释说:“市场上有人做非人形,也有人做更拟人的,我们认为两条路都对。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形态的机器人。”

  他进一步补充道,小鹏之所以选择“高度拟人”,是基于应用需求和用户体验的综合判断:“我们发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数据需求、使用场景、用户接受度方面都完全不同。比如这次我们给机器人做了肌肉和皮肤,原来大家在测试机器人时常常不太敢靠近,但加入皮肤后,连女孩子都愿意站得很近,因为它更像一个真正的伙伴。这是我们没预料到的巨大变化。”

  谈及未来计划,何小鹏明确小鹏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我们希望它首先能进入商业场景,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亲和力——无论是小朋友、成年人还是老人,都能自然地愿意靠近它、使用它。”

  他认为高度拟人化并非唯一解,但一定是重要方向之一:“我们相信未来真正能进入家庭、企业、工业场景的,会是全能型、拟人型、安全可靠的人形机器人,它将成为人类真正的伙伴。当然,市场应该百花齐放,不同道路都会诞生优秀产品,各自服务不同的用户需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