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小鹏汽车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受益于汽车销量的显著提升,小鹏汽车的业绩同比与环比均实现增长。
具体而言,小鹏汽车第三季度共交付11.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49.3%,环比增长12.4%;实现营业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环比增长11.5%;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1亿元,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8亿元。截至2025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483.3亿元。
“公司经营的持续改善,让我们更加笃定地投入物理AI(人工智能)研发,加速第二代VLA模型、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在2026年实现规模量产。”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
欲在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尽管小鹏汽车在营收方面实现了增长,但仍不及市场预期。“本季度(三季度)总收入为203.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04.7亿元,低于预期主要是被卖车业务所拖累。”海豚投研表示,“但服务和其他业务收入本季度达到了23.3亿元,大幅高于市场预期的16.6亿元。”
此外,海豚投研还表示:“本季度卖车收入为180.5亿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88.2亿元,由于小鹏的卖车单价没有稳住,环比下滑0.8万元至15.6万元,而市场预期的卖车单价环比仅小幅下滑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表现也影响了小鹏汽车的汽车毛利率表现。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公告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第三季度的汽车毛利率为13.1%,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但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海豚投研表示,本季度由于卖车单价的环比下行,虽然有规模效应带来的单车成本下滑,但单车成本降本力度仍然不够,卖车毛利率低于市场预期的14.4%。
小鹏汽车第三季度的服务及其他利润率为74.6%,去年同期为60.1%,今年第二季度为53.6%,这也使得公司综合毛利率首次突破20%,达到20.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2.8个百分点。“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首次突破20%,净亏损进一步收窄,我们的目标在四季度实现公司盈亏平衡。”何小鹏说。
“第三季度技术合作收入环比显著增长,预计第四季度技术合作收入将与第三季度持平。我们的图灵芯片已被大众选中用于两款联合开发的B级车,并已开始向合作伙伴的预生产验证车辆供应。因此,图灵芯片的收入预计将从第四季度开始小规模确认。”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说。
此外,顾宏地还表示:“随着联合开发的车辆于明年初投产,图灵新品的收入将随这两款车的销量提升而增长。对于2026年全年的技术合作收入,只要按计划完成当年的关键里程碑,预计整体将与2025年确认的收入规模相当。”
此外,大众还将成为小鹏第二代VLA模型的首发客户。“我们在对外技术合作中产生的授权收入将反哺研发,投入到图灵芯片和VLA模型的迭代升级,形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很欢迎更多整车和Tier1厂商与我们开展基于图灵芯片和第二代VLA模型的合作。”何小鹏说。
明年将有7款新车上市
对于小鹏汽车2026年的规划,何小鹏透露,公司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以提升在增程市场的份额。在此之后,小鹏汽车明年还将推出4款“一车双能”的全新车型,这其中包括在重要细分市场投放的首款产品。在这7款车型中,至少有3款将进入国际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财报电话会上,关于机器人、Robotaxi及飞行汽车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据悉,小鹏汽车明年将推出3款不同价位、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获得监管批准的前提下,我们下一个阶段首先要跑通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技术、运营与商业模式。”何小鹏说。
据悉,高德是小鹏自动驾驶出租车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高德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将在交通、支付、运营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发展支持,这使我们区别于许多自动驾驶车企。”何小鹏称,“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将与不同环节的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
机器人方面,小鹏计划在明年底规模量产高阶的人形机器人,“若类比汽车的话,这是小鹏汽车最难量产的一款产品,当中有特别多挑战,目前还有很多能力没有最终集成。不过,机器人的产能爬升会较汽车简单,但商业化落地仍需要寻找技术高度所能实现的能力。”何小鹏称。
“所以小鹏希望最开始在包括导购、导览以及前台加导巡的商业化场景去落地,明年小鹏会先在自己门店、园区进行测试,并要将整个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及教导培训的工作做好。”何小鹏重申,“从长期视角看,我认为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比汽车更大,在2030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可能会超过100万台。”
就飞行汽车而言,小鹏汽车财务副总裁吴佳铭透露,低空飞行器“陆地航母”计划明年底向终端用户交付,并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量预计达数千台级别。“这三个领域(飞行汽车、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都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运营。”顾宏地表示。
在谈及这些新业务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少营收时,顾宏地表示:“明年这些业务的贡献可能有限。不过,一旦产品模型和稳定性在消费者端和应用端得到验证,产量预计将迅速提升。这些未来领域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无法提供确切或精确的成本估算,因为都还在不断演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