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航展期间,小鹏汇天两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双机编队演练中发生接触事故,其中一架着陆时起火,这是eVTOL首次在国内面对公众摔机起火。
据了解,事故发生于航展预演结束后的编队训练环节,两架飞行器因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正常降落,另一架在着陆过程中机身受损并起火。
小鹏汇天方面表示,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回顾小鹏汇天的发展,这家由赵德力于2013年创办、2020年加入小鹏汽车生态的飞行汽车公司,如今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企业,估值达110亿元。

孙婉秋摄
2021年,公司首款产品“旅航者 X2”首飞成功,同年10月,公司完成超5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前估值超10亿美元;2023年成为小鹏汇天的产品爆发年,公司正式发布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和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
2024年,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不仅推出全倾转旋翼飞行汽车X5,还获得1.5亿美元B1轮融资;2025年1月,公司携“陆地航母”亮相北美CES展会,一举收获超3000辆预订订单。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陆地航母”在国内市场已收获近5000份订单。
此次发生事故的飞行体所属的“陆地航母”项目,是小鹏汇天重点推进的分体式飞行汽车解决方案。
工商信息显示,广东汇天飞行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主机厂,负责航空器的研发、测试和制造,是“陆地航母”飞行体(代号:X3-F)向民航局递交生产许可证申请的主体单位;而广东汇天通航则承担运营商角色,经营范围涵盖商业非运输、私用大型航空器运营等通用航空服务。两家公司均由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该产品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构成,采用全球首创的车载自动分合机构,可通过智能手机实现5分钟全自动分离与结合。
技术参数显示,其陆行体搭载800V碳化硅增程平台,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可作为移动超充站为飞行体提供6次补能;飞行体采用全域800V高压平台,支持18分钟快充。2024年年初,该飞行体的型号合格证(TC)申请已获中国民航局受理。
在eVTOL投入商业运营后,对飞行员的资质和培训,也会有相应的要求。然而,目前针对有人驾驶的载人eVTOL的飞行员相关要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仍在探索当中。
据了解,eVTOL短期目标聚焦2026年量产交付,计划首年产能达1万台,并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地启动商业化运营试点。对于此次事故是否会影响后续订单以及2026年的交付工作,小鹏表示,还是需要先进行事件原因调查,之后再决定相关事宜。

吴迪摄
事实上,eVTOL自诞生以来备受资本关注,在低空经济的进一步推动下高速发展。然而飞行汽车使用过程中安全成为绕不过的问题。事故发生后,eVTOL安全监管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近两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基调从“概念先行”“一拥而上”转向“安全平稳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今年5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提到,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结合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包括低空旅游在内的低空经济场景业态。
但是低空飞行的安全风险隐患仍然不容忽视,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就飞行汽车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曾表示,“与汽车安全不同,汽车安全问题多局限于驾驶者个人,而无人机在城市上空飞行时,一旦发生坠落及其他安全事故,影响范围将远超运营者自身,可能对地面无辜人员造成威胁,安全隐患极大。”
今年3月,中国民航局曾组织载人eVTOL飞行与维修专业研讨会,围绕驾驶员培训、执照管理等议题展开讨论,虽达成“商业运行飞行员至少需持有商照并接受机型培训”的初步共识,但具体实施细则仍在探索中。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强调“基于性能的风险分析”理念,指出需根据具体运行场景制定设备要求和人员资质标准。

左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