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器(X3-F)在阿联酋获颁特许飞行证,开启在当地的有人驾驶飞行测试。这也是中国飞行汽车企业在海外获得的首张有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
同时,时的科技也宣布与阿联酋Autocraft签署350架eVTOL采购协议。
国内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出海开发中东市场。作为全球高净值消费重镇,中东地区的高净值人群对新型出行工具接受度更高。沙特、阿联酋等国将低空经济列为国家战略。
近期,波士顿咨询发布报告认为,到2040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达410亿美元,年销量约16万台。
低空经济的代表产品——eVTOL将从B端还是C端爆发?市场正在热议,而这将影响产业估值。
其中,按产品用途分类个人飞行eVTOL面向私人用途、低空观光、按需租赁和航校飞行培训,以1-2人座机型为主,代表企业有小鹏汇天、亿航智能、零重力飞机工业。
出行eVTOL则集中于长距离空中飞行,私人购买、商务包机和城市空中快线则更为广泛,以4-6座机型为主,代表企业有沃兰特、时的科技、沃飞长空等。
个人飞行集中在低空观光场景
两种类型各有侧重。
其中,个人飞行eVTOL凭借高净值人群对飞行体验、科技尝鲜、户外爱好等高端消费的需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0亿美元,占比约55%,年销量有望达到15万台;出行eVTOL则依托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构建,在私人购买、机场与高铁接驳等场景中发力,预计2040年市场规模将达180亿美元,占比约45%。
根据BCG的预测,面向个人飞行的eVTOL的客户主要来自于高净值家庭的消费升级,其核心驱动力来源于高净值家庭探索新的出行方式,以及对自由飞行体验的向往。
当前市场上,面向个人飞行的eVTOL并不多,其中以小鹏汇天X3、亿航智能EH216-S、零重力ZG-ONE、广汽高域AirCab的eVTOL为代表,主打售价在200万元左右。在当前同价位的豪华车销售中,这部分需求主要由跑车、越野SUV及城市SUV覆盖。
波士顿咨询预计,到2030年前后,市场上将相继推出面向个人飞行的豪华版eVTOL(250万元以上)和入门版eVTOL(60万元-150万元)。
由于城市间高楼林立,城市飞行审批严格。个人飞行的eVTOL将集中在低空观光的场景中,相较于传统直升机,个人飞行eVTOL在人文与自然风光场景中展现出更突出的适配优势。
相比于传统直升机,eVTOL的噪音水平远低于直升机,在自然或人文保护区内飞行时,既能避免惊扰生态环境,也不会破坏游客及他人的观景体验。
另外,eVTOL的飞行灵活性更强,能贴近峡谷、湖面等直升机难以抵达的区域,为游客解锁更多小众视角。eVTOL的运营成本更低,单次飞行成本低于直升机,维护流程简化,更易实现常态化运营。
在市场产品的带动下,低空观光需求愈发旺盛,低空观光运营机构已针对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预订。参考当前5A级景区中直升机8%的渗透率,eVTOL凭借更优的成本与体验,未来有望在观光市场实现更深层次渗透,预计到2040年,在各级A类景区的渗透率可达4%-11%。
随着市场发展,更多的观光点将开放低空空域,并配套建设垂直起降点,eVTOL也将从头部景区逐步扩展至全域范围,演进成为“空中观景台+短途接驳”的标准化产品,不仅能够串联起分散景点形成“空中游览线”,还将持续推动该场景的市场规模扩容:预计2040年实现年销量接近4,000台,市场规模可达8亿美元。
除了个人购买和低空观光外,个人飞行eVTOL还将在租赁、航校培训等场景中发挥作用。
租赁场景与个人购买场景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随着eVTOL产品逐步成熟、应用场景持续验证,预计自2027年起,营地飞行将持续吸引飞行爱好者乃至普通大众参与空中体验。
参考成熟品类的租售比,预计到2030年,eVTOL租赁销售比可达到约5%的水平。未来,随着运营商与eVTOL制造商加速布局营地网络,并通过推行“标准化运营+场景化体验等模式进一步降低eVTOL使用门槛,租赁场景将从”小众尝鲜“向”大众消费渗透。预计到2040年,租赁场景年销量将接近7000台,对应市场规模约为10亿美元。
在航校培训场景中,根据每年新增驾照的数量测算,中长期市场规模预计在1.5亿~1.9亿美元之间。
长距离出行单人每公里或达10元
在公共出行中,机场与高铁接驳将成为出行eVTOL的关键应用场景。凭借时效性、经济性与体验升级的显著优势,出行eVTOL有望重塑跨交通枢纽的接驳模式。
BCG预计,出行eVTOL市场规模预计在2040年达到180亿美元,年销量超过7000台。
从场景结构来看,私人购买场景占比约为73%,机场与高铁接驳(城市空中快线)占比约为15%,私人包机占比约为12%,形成了以私人消费为核心、公共接驳场景为补充的市场格局。
出行eVTOL的核心价值还在于规避一线城市高峰期的地面拥堵。以北京国贸区域前往大兴机场的行程为例,乘坐出行eVTOL仅需15-20分钟,而搭乘出租车或地铁则需1.5-2小时,显著缩短了时间成本。
另外从经济性角度考量,出行eVTOL有明显的优势,单人每公里乘坐成本约为10元,远低于直升机单人每公里约50元的价格,同时与豪华网约车单位价格相接近,这使得出行eVTOL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具备大众可接受的价格基础。
个人飞行eVTOL与出行eVTOL均具备中长期市场潜力,但两者的商业化路径和节奏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当前政策支持、监管要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波士顿咨询预计,个人飞行eVTOL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内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展。而出行eVTOL则将以更为审慎的方式,在三到五年内逐步实现商业化。
个人飞行eVTOL凭借轻量化的技术架构、更为清晰的认证路径以及终端消费群体的积极关注,正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目前在型号合格证获批、空域申请流程、轻量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上,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支撑条件。
相比之下,出行eVTOL的目标是实现中长距离、高容量和高频次的公共出行,对适航性、安全性、运行效率的要求更高,监管也更为严格,并需依托更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7月,尚无出行eVTOL机型在中国获批型号合格证,此前面向短途飞行的EH-216S已获得适航三证。要真正实现城市空中出行还需在空域管理、起降点建设、导航与通信系统等多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个人飞行方向,头部eVTOL企业已形成差异化打法,通过不同产品设计服务不同细分市场:一类以小鹏汇天的X3为代表,采用“飞行体+陆行体”一体化设计,打造面向终端用户的消费级产品。另一类产品以亿航智能的EH-216S为代表,通过与景区、文旅集团等合作,由合规运营企业运营为终端消费者提供eVTOL服务。
在传统民航领域,商业化路径往往呈现“先B端、后C端”的模式,即先服务专业用户和企业场景,再逐步拓展至大众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已经展现出不同的发展逻辑。以无人机市场为例,其商业化爆发并非源自农林植保电网巡检等B端需求,而是由航拍、户外娱乐、个人创作等C端应用强势驱动,从而快速实现产品放量并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从体验感、情绪价值到对先锋人群的吸引力,个人飞行eVTOL具备与消费级无人机类似的属性。相较于监管更严、基础设施要求更高的B端场景,个人飞行eVTOL更有可能成为市场发展的破局点,率先实现商业化,以“从C端先起飞”拉动产业链上游成熟,为更广范围的普及使用打下基础。
相较之下,移动出行领域eVTOL企业受制于监管、基础设施、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目前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尚未实现量产或规模化运营。未来潜在商业模式主要包括提供空中出租车等按次收费的出行服务,或作为私人飞机出售或租赁给高净值个人及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