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谷底起势后,小鹏汽车今年一路高歌猛进。
凭借MONA M03和P7+爆款叠加效应,小鹏汽车(下称“小鹏”)一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330.8%,营收、毛利也随之明显改善,随着亏损逐渐收窄,公司也进入盈利兑现前夜。
剑指第四季度盈利
5月21日晚,小鹏发布今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并召开线上业绩电话会,业绩起势之下公司董事长何小鹏显得从容不少。
财报显示,一季度小鹏总收入为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143.7亿元,同比增长159.2%,占总营收超9成。
高涨的营收与其一季度交付量有关。报告期内,小鹏累计交付9.4万辆,同比增长330.8%。且在小车交付量占比不低的情况下,小鹏的汽车毛利率依然保持在双位数10.5%,且环比提升0.5个百分点。叠加服务及其他的高达66.4%的毛利率,小鹏一季度整体毛利率达到15.6%。
其中,汽车毛利率的提升得益于小鹏持续对整车成本的控制。有数据显示,一季度,小鹏单车成本13.7万元,得益于Mona M03+P7两款车型热销,规模效应拉动下单车摊薄成本在下滑。同时,报告期内小鹏的单车售价为15.3万元,环比下滑0.7万元,两者结合,公司一季度单车毛利约为1.6万元。
费用端,小鹏还在加大投入。
如今车企纷纷抢占智能化市场,作为以科技出身的小鹏自然不会减少在研发端的投入。一季度,小鹏的研发开支为19.8亿元,同比增长46.7%,公司表示这主要由于扩充产品组合以及对新车型和新技术的研发。
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为19.5亿元,同比增长40.2%,主要是由于销量提升带动向特许经营店支付的佣金增加。
此基础下,小鹏一季度净亏损为6.6亿元,好在交付量的快速提升产生规模效应,让亏损同比收窄51.5%。
展望二季度,公司预计汽车交付量为10.2万辆至10.8万辆,同比增长237.7%—257.5%;总收入175亿至187亿元,同比增幅115.7%—130.5%。
对于2025年全年目标,小鹏维持销量“翻倍以上”的预期。何小鹏在电话会上表示,全年有望实现“规模性自由现金流为正”,而且公司还将在四季度走向盈利,并强调经营韧性将在接下来多个季度持续验证。
海外销量增长超370%
锚定四季度盈利的目标,小鹏汽车马力全开。
何小鹏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公司将完成五款车型年款升级或增加配置,三季度将有两款全新的重磅车型开始交付放量。
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透露,新车型将集中于更高价格带,具备更高毛利率,有望在下半年优化产品结构并改善盈利能力。同时,随着新车车型相继落地,公司预计三季度交付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对于新车发布的时间线,何小鹏在业绩会上释放不少信息。
其中,小鹏将于5月28日正式发布MONA M03 Max,并率先在15万元价位段搭载图灵AI辅助驾驶系统;全新车型小鹏G7将于6月开启预热发布,何小鹏表示,“我相信G7会是25万级SUV市场竞争力突出的新产品”。同时,今年第4季度,小鹏鲲鹏超级电动车型将逐步进入量产,“一车双能”产品的发布有望帮助小鹏汽车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寻求增量。
此外,何小鹏表示,MONA系列为面向年轻用户的独立产品线,将在2026年前拓展更多型号,“该系列强调智能感知、设计感与情绪价值,将作为图灵AI落地的中坚平台。”
对于AI平台化战略的最新进展,何小鹏也在业绩会上披露了最新进展。
何小鹏称,公司已完成包含五层核心模块的“全栈自研AI体系”,包括鹰眼视觉方案、图灵自研芯片、大参数基础模型、全本地部署架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该体系不仅服务于整车智能驾驶系统,也被同步拓展至小鹏旗下机器人业务。
今年上海车展上,小鹏人形机器人第四代产品——小鹏IRON首次亮相,在车展现场向观众展示了语音交互、行走、手指灵活度等多方面能力。
何小鹏介绍,目前小鹏汽车推出的人形机器人“IRON”已为第四代产品,第五代机器人将首次搭载图灵芯片,大幅提升其本地算力能力,计划于2026年进入工业与商业应用场景。
同时,机器人平台也将采用该套AI底座,构建“数据—模型—芯片—平台”四位一体的通用架构,并通过OTA实现功能快速演进。
事实上,此前小鹏对外公布了公司的三条增长曲线,包括AI和汽车的融合、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更深度的融合。
因此,除了扩充更丰富的产品线和研发更先进的智能科技外,对于海外市场,小鹏同样高度重视。
此前,何小鹏已表达“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战。”根据规划,小鹏汽车将在今年底前进入超60个国家和地区,并锚定“未来十年海外销量占比50%”目标。
目标正在推进,一季度,小鹏的出口量达到7615辆。电话会议上,何小鹏介绍一季度公司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超370%,且季度内在海外新增的门店数量超过40家,“预计海外业务将在未来三年持续拓展,成为销量利润增长的关键之一。”
不过,顾宏地坦言,“短期内小鹏不会以冲量方式进入海外市场。”
经历了谷底,而后逆风翻盘的小鹏对于产品规划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欲通过自我三条增长曲线来突破盈利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