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5 09:57:20 股吧网页版
最严智驾监管后的30天:车企集体改口 行业从狂热到退烧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款车有没有智驾?有端到端吗?”广州天河区一家小鹏汽车展厅中,坐在展车内的顾客指着汽车中控屏上的“全系标配图灵AI高阶智驾”标识问销售员。此前介绍了一通空间感、座椅舒适度和语音交互的销售员这才提到新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前几个月曾在店内展示的“智驾推荐路线”,如今已没有踪影。

  当南都·湾财社记者询问开车时主驾座椅能否躺平,销售员连声强调:“不行不行,开车时不推荐这么做,我们的主驾摄像头如果检测不到您,会不停报警!”

  类似的场景在多个品牌门店上演。阿维塔的快闪展台上,销售员介绍卖点时并没有提到“智驾功能”,当记者主动询问时,对方才会详细讲解“代客泊车”“车位到车位”等功能。

  在理想汽车门店,湾财社记者向车机系统提问:“理想同学,如果开启智驾时发生事故,事故责任算谁的?”理想同学不断强调:“驾驶员是责任主体,L2辅助驾驶需全程监管。”理想汽车销售人员也再三提醒:“驾驶时必须手不离方向盘、脚不离刹车!”

图片

  从全行业宣传“智驾平权”“解放双手”,到对这些关键词讳莫如深,这场营销话术转向的背后,是2025年4月工信部会议划定的红线。

  4月16日,工信部一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营销狂欢”。

图片

  《通知》指出,要明确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为“组合辅助驾驶”(L2级),车企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走访

车企宣传物料集体大清洗

现场销售不再提“智驾”

  这份《通知》的第一枪,打在了车企的“喉咙”上。新规明确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为“组合辅助驾驶”(L2级)。于是车友们可以看到,华为在接下来的发布会上,将宣传多年的“城区NCA”悄然改为“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小米官网连夜将文案换成“小米辅助驾驶”;就连一向强调“智驾黑科技”“城市NOA”的方案供应商地平线,也将发布会的用语和物料换成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图片

  一周后的上海车展,这场“宣传话术严管”效果明显:除了Robotaxi厂家的展台还能见到“自动驾驶”字样,其他车企跟“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等用词相关的宣传物料已经消失,小鹏汽车为了强调安全性,还成为首个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的车企,要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用户安全教育体系。

图片

  除了改变宣传话术外,这场安全革命甚至改写了行业的时间法则。

  之前一些车企引以为傲的OTA(无线远程升级)“月更”甚至“周更”节奏,如今骤降。根据上述《通知》,车企必须降低频繁 OTA的做法,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OTA。

  根据南都·湾财社公布的《2024新能源汽车百强报告》,2024年国内车企通过OTA实现的功能升级接近1000项,平均每月都有几百项,到了2025年,4月17日之后公开可查进行过OTA的车型屈指可数,如坦克500 Hi4-Z、小鹏MONA、捷途山海T2,小米 SU7 Ultra的OTA甚至因为争议太大暂停推送。

  然而,由于目前《通知》并非正式出台的法规,这些行业纠偏更像是出于企业的自觉。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线下走访发现,有些企业依然坚持在“智驾”上进行语义博弈。

  比如在广州天河区某智己门店,智己LS6的海报仍在显眼处标出“智驾第一梯队”“满血版momenta”。当记者问到这是“L2还是L2+智驾”时,销售人员会立刻强调:“是L2!现在不让说L2+,我们一直都是‘辅助驾驶’。”

图片

  而在鸿蒙智行的宣传海报上,虽仍保留着“高阶智驾”等字样,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其下方,蜷缩着蚂蚁大小的免责声明:仅作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时刻保持对车辆的主动控制。

图片

变化

激光雷达迎来“国标时刻”

从“参数内卷”到“安全优先”

  新规如同一把筛子,也分离着“技术实力”与“营销泡沫”。一些曾被贴上“传统”标签的技术,在安全至上的新规时代意外翻红。

  当“智驾”成为敏感词,电池与底盘技术意外成为车展主角。比如在2025上海车展上,曾以“软件定义汽车”为口号的部分车企,开始将宣传重心转向底盘调校与电池热管理。比亚迪展示的“驾驶辅助三激光版”安全架构(原名“天神之眼”),将电芯失控预警时间缩短至1毫秒;吉利推出的“千里浩瀚”国产化方案,试图用本土供应链替代Mobileye芯片。

  聚光灯之外,还有技术路线的暗流涌动。曾因“纯视觉方案”的流行经受挑战的激光雷达,再次获得关注焦点。比如,在华为乾崑ADS4.0的技术讲解中,“激光雷达”一词的出现频率比往年高出三倍——这个曾被马斯克嘲讽为“拐杖”的部件,正在监管倒逼下成为安全冗余的代名词。

  2025年4月下旬,由禾赛科技牵头的《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45500-2025)国标落地,这不仅填补了中国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国家级标准的空白,更是产业从“参数内卷”迈向“安全优先”的关键转折点。

图片

  此前因缺乏统一标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曾缩减环境适应性测试环节。如今新规要求车企必须通过300种危险场景的真车碰撞测试,暴雨、逆光、隧道明暗突变等极端条件成为必答题。

  更重要的是,该标准也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未来欧美车企若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符合中国标准,实质打破了“欧洲NCAP、美国SAE主导安全规则”的传统格局。而中国企业的供应链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可凭借先发标准化优势,在国际竞标中输出“标准+产品”组合包,复制高铁出海模式。

趋势

技术祛魅与行业分野

“激光雷达+国产芯片”供应链企业悄然崛起

  站在这场“史上最严智驾监管”近一个月后的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祛魅”。当“自动驾驶”的光环被摘下,车企不得不直面一个更现实的命题:如何用真金白银堆砌安全,又如何将安全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

  行业的阵痛中已现分野:一线的领头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加速圈地,曾经依赖资本输血的二线品牌开始断臂求生,而一批以“激光雷达+国产芯片”为卖点的供应链企业悄然崛起。但在消费者眼中,这些都不是重点,就如某业内人士评价:“未来不会有L3、L4的概念,只有‘能用’和‘不能用’、‘安全’和‘不安全’的区别。”

  一则看似普通的通知和会议纪要,可能将成为中国智能驾驶从“蒙眼狂奔”到“脚踏实地”的历史注脚。当方向盘重新回到人类手中,这个行业终将明白:真正的智能,从不是对技术的无限崇拜,而是对规则与生命的敬畏。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