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因其美观、科技感以及降低风阻的功能而流行,但是,这些门把手的一些设计缺陷,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截止日期为6月7日,直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中广泛应用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安全隐患。
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填补车门把手规范领域的空白,促使未来汽车门把手的设计理念从单纯追求科技感,逐步向安全性优先的方向转变。信息时报记者马续丽王颖婷
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规范全面升级
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车型中尤为普及。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开门方式却频频引发消费者吐槽。比如,部分车型解锁后把手自动弹出,需按压一端使另一端翘起,再将手指嵌入拉动开门;有的采用内扣式设计,需将手探入狭窄凹槽按压或拉动;更有极简设计车型,直接取消实体把手,改为车窗边缘按键控制。不难看出,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成为威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潜在“绊脚石”。
据悉,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求并未强制统一外门把手设计形式,而是着重针对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等方面,提出更为明确的规范要求,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
工信部强调,新标准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现行市场上部分隐藏式门把手存在极端环境下无法正常弹出、紧急情况下开启迟缓等安全隐患,而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填补车门把手规范领域的空白。未来,汽车门把手的设计理念有望从单纯追求科技感与造型美观,逐步向安全性优先、兼顾实用体验的方向转变,推动行业在创新设计与安全性能之间找到更优平衡点,为消费者打造更可靠的出行保障。
车企高管点评直面隐藏式门把手的优缺点
据了解,有新能源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其以降低风阻和提升科技感为卖点,成为车企“未来感”营销的核心元素。然而,实际应用中,门把手冻住、断电失效、碰撞后无法弹开等问题频发。据《证券日报》报道,2024年4月,山西运城某新势力车型追尾后起火,据事故通报,碰撞造成电路中断,门把手电动控制系统未能正常响应,车内人员疏散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伤亡情况。据《华夏时报》报道,2025年1月,哈尔滨极寒天气中,多辆新能源车因门把手结冰无法弹出,车主被困车内。这些案例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最终推动监管介入。
其实,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早已受到业内的关注。记者观察到,近期已有多位车企高层公开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的缺点。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隐藏式门把手存在设计不足。他透露,小鹏汽车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也对隐藏式车门把手作出评价,其认为隐藏式车门把手“重量大、噪声大、碰撞缺电打不开”。他还表示:“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隐藏式门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表示,随着新规定的落地,汽车行业或将迎来连锁反应,比如后视镜的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争议设计也都面临着安全审查。总而言之,国家最新出台的汽车门把手标准和安全要求旨在提高汽车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减少因车门把手失效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新标准将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而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则意味着更高的设计和生产成本,需要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相关链接
从门把手到电池、辅助驾驶……
安全监管全面收紧
近期多个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关监管部门接连出拳,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近日发布,将于明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同时,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当日的推进会围绕测试、宣传、功能安全等维度提出多项要求,具体包括规范宣传,不要夸大宣传规范技术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等内容。
这些监管行为折射出产业转型期的阵痛。更新安全技术标准、加码安全技术研发、宣传用语调整、发起安全倡议……从“技术”到“安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业态正悄然发生转变。行业分析认为,新规将加速淘汰技术薄弱企业,头部车企则需在成本与安全冗余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