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上海车展上,人形机器人存在感十足。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的产品成为多家车企、电池企业的“编外员工”,在现场做起了导购、“车模”;小鹏汽车、奇瑞集团则携带自研人形机器人亮相,担任汽车产品的“搭子”。
对此,产业链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车企均有适合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的“大客户”;另一方面,汽车硬件制造、智能驾驶所需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高度重合,车企造人形机器人可谓自带“入场券”。
“奇瑞汽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在奇瑞展台,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把这一问题抛给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墨茵)。
墨茵不疾不徐地答道:“奇瑞汽车最大的优点,是设计新颖且质量可靠。我可以提供车型咨询,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除了“答疑”,墨茵还能动手“干活”——应观众需求,墨茵把手伸进玻璃柜中,取出一瓶饮料并递给观众。
奇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能实现上述功能,是因为墨茵在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微调了参数,导入了奇瑞车型的数据。目前,墨茵量产上百台,并实现对外销售。
本届展会,智元机器人旗下的远征A2交互服务机器人作为销售顾问,亮相上汽荣威、北汽、长安等车企展台。远征A2极富未来感的外观和创新的交互服务体验,引发现场观众频频驻足。目前,智元远征A2机器人已在多个交互服务场景商业落地,包括展厅讲解、4S店销售等。
横向对比来看,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两大行业联系紧密:一方面,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加入自研人形机器人的队伍;另一方面,多家车企选择“押宝”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独角兽”,与之展开战略合作。
为何车企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直观来看,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和新能源车供应链有较大重合度。在硬件零件上,双方可以“共享”:汽车的主架构和机器人的“身体”很多时候是同一套产品,如电机、电池、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零件,原本就是汽车供应链的成熟产品。
同时,双方的软件技术也高度“相通”,汽车辅助驾驶技术能够移植给机器人。如辅助驾驶的视觉识别算法、环境感知技术,可直接用于机器人导航和交互。
再从车企的战略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可观,抢先拿到“船票”或能尽快分一杯羹。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近期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