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驾驶安全性和技术路径再度掀起市场热议。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下称“L2强标”)征求意见中,激光雷达首次纳入强标体系中,而随后被召回的超11万辆小米标准版SU7均未配备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两大技术路径再次掀起市场热议。
长期以来,两大技术阵营在成本、安全、反应时间等层面争议颇多,伴随今年智能化进程加速,国内车企、自动驾驶方案解决商等相关方在两大路径的选择、分歧更为明显。在视觉一派,特斯拉、小鹏等厂商已明确通过高算力芯片、高精度摄像头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在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一派,华为、速腾聚创等仍坚持搭载激光雷达提高安全冗余等。
关注点一:激光雷达、纯视觉两种路径,是否都能满足强标提出的多场景安全?
针对强标提出的多场景安全要求,两派从业者均向第一财经提及,在L2级别的辅助驾驶下,两种技术路线都可以满足L2强标,但具体执行细则上有所区别。
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向第一财经表示,此次L2强标不仅明确规定了激光雷达作为新型感知单元,有硬件一致性和失效检测的要求,还从测试的角度给出了指引,通过夜间及隧道等复杂光线环境下的测试,肯定了激光雷达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积极作用。
速腾聚创认为,在障碍物探测方面,以在高快速路上识别路面褐色纸箱避免碰撞为例,面对体积小、颜色深、RCS低的褐色纸箱时,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难以在较远距离准确识别,激光雷达则能有效规避上述局限。
另有激光雷达从业者表示,激光雷达和L2强标的关系类似文具和考卷的关系,激光雷达能够在技术上更快速地达到强标的要求,完全抛弃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可能会耽误车企在其他领域的进度,从而产生更高的成本,对车企整体收益不见得是好事。
而有视觉方案从业者则认为,依靠迭代进化的AI模型、视觉感知和本地端高算力等结合上车同样能够符合强标要求,激光雷达是视觉的补充。该人士称:“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搭配摄像头同步感知。”他还表示,在夜间环境下,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辆和纯视觉的车辆识别能力差不多,前者一样“看”不清。
关注点二:激光雷达、纯视觉两种路径,谁的安全性更高?
近期,特斯拉CEO马斯克再次提到,激光雷达等雷达会由于传感器间的争用降低驾驶的安全性。如果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数据不一致,该听哪一方的?这种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增加而降低安全。
另有纯视觉方案从业者告诉第一财经:“几年前算力和模型没有到达今天的水平时,激光雷达的信号比纯视觉更容易被算法处理。但是当算力和模型发展到现在,激光雷达出现的低延时问题,只有高帧率的纯视觉可以解决。”
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观点中,目前摄像头能力大幅提升,清晰度超过人眼,只要车端算力充足,视觉传感方案的响应速度可以比包含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快数倍到10倍。去年,小鹏汽车战略转向了“纯视觉路线”,今年7月底,小鹏再次重申将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否认将重新使用激光雷达路线。但值得一提的是,小鹏在摄像头外,还搭载了毫米波雷达等其他类型的雷达,进一步提升安全冗余。
除了小鹏以外,也有不少厂商着手在两派中间进行转换。比如,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短期来看,激光雷达对通用障碍物识别仍有重要作用,大模型的知识库能力可以识别很多未知障碍物。但长期来看,随着大模型技术发展,视觉会在感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模型有望解决现在激光雷达的部分任务。
而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方则认为,尽管激光雷达的数量和价格影响着汽车产品的售价,但却是当前提升辅助驾驶安全冗余最有效且直接的方法。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监李文广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面对晴转雨、团雾等突发驾驶场景,目前辅助驾驶的能力是不够的。他表示:“这不是因为‘脑子’不够聪明,而是‘看’不见。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一些能够在这些场景下发挥作用的传感器,比如分布式雷达,因为192线这类高线数的激光雷达识别这些场景也还是不够用的。”
小马智行CEO彭军认为,L4级别纯视觉很难实现完全安全。他告诉第一财经:“早年大家认为激光雷达价格昂贵,不适合用在车上,但现在情况已完全不同,激光雷达的价格基本与摄像头处于相同档位。”
综合两派的观点,当前,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占据全球超90%的汽车激光雷达市场份额,但纯视觉需要的高算力芯片厂商仍以英伟达等国外厂商居多,存在一定的“卡脖子”难题。
基于此,对纯视觉路线而言,不少主机厂或Tier 1也已经布局研发高算力芯片,这也将成为纯视觉路径未来提升自动驾驶能力的新研发方向。
激光雷达价格近年来也在不断下探,比如禾赛科技面向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量产应用的远距激光雷达产品在实现大规模出货的前提下,售价或能减半降至200美元。
而搭载激光雷达的L2级别新车也层出不穷。根据佐思汽研发布的《中国汽车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趋势月度监测报告(2025年6月版)》,L3以下的智能辅助驾驶车型销量超66.7万辆,其中60%的车型都搭载了激光雷达。今年1~4月,激光雷达安装量超过48万颗,同比增幅超50%,其中自主品牌安装量超28万颗。但在纯视觉路径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二者谁能赢得未来更多厂商青睐,仍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