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似乎涌起一股外资餐饮品牌出售浪潮。
11月4日,星巴克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
11月10日,CPE源峰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该品牌由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BI)全资持有,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交易完成后,CPE源峰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的股权,RBI将保留约17%的股权。
更早之前,中信资本拿下了麦当劳中国,现在麦当劳是麦当劳中国第二大股东。
从未来看,哈根达斯等品牌在华业务,都有被卖掉可能。
种种变化背后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市场玩法早变了。
本土崛起
中国市场有多特殊呢?
首先是规模的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超5.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的年同比增速,中国餐饮行业的基本盘规模仍在稳步扩大。以星巴克为例,中国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大市场。
海量市场,天然更容易孕育本土巨头。
此外,中国市场有着全世界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这让本土餐饮巨头在成本控制上拥有相对优势。比如,在原材料方面,库迪已经实现除了牛奶之外所有原材料自产,甚至包括咖啡杯套在内零件。在2018年,一瓶意大利产的法布芮(FABBRI)糖浆售价超过170元,现在实现自产后,成本被打到接近个位数。产品依旧是纯天然糖浆。
蜜雪集团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公司在糖、奶、茶、咖、果、粮、料等主要原料供应上,年综合产能达到约165万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蜜雪集团甚至有打通乳业规划。
前述种种条件,给了本土餐饮走差异性道路崛起的可能。
“瑞幸成功经验来自于模式上的创新,从大店到小店,这让成本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在咖啡价格战开打当天,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正是以陆正耀为代表的瑞幸创始人团队,再度创业做了库迪。
种种变化结果是,本土餐企在价格上优势很明显。
以咖啡市场为例,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星巴克客单价为35.86元,作为对比瑞幸为14.28元。库迪则是全场9.9元。
在追求性价比的当下,国产品牌狂奔。
业绩就能说明这种趋势。二季度,瑞幸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同期,星巴克中国的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26亿元)。从门店规模来看,瑞幸超过了2.6万家,库迪超过了1.8万家,星巴克中国只有8000家。
可要看到,星巴克一向不觉得瑞幸是其对手。
因为星巴克在第三空间的优势太明显了。在市中心的美丽门店、良好服务,都一整套体系乃至品牌溢价支撑。这让星巴克在第三空间上并无代餐。
但瑞幸、库迪们的崛起从客观上打破了星巴克的幻想。
比如,在种种促销下,星巴克中国的客单价一路下滑。同时,星巴克租金溢价优势不再,将面临门店房租的上涨压力。
这都预示着,外资巨头原有的模式,在中国玩不转了。
还在探路
亦要看到,星巴克与汉堡王们的中国道路本就不同。
汉堡王、赛百味一向以特许经营为主,在国内走相对轻资产路径。对他们来说,近期变化无非是换一家合作方。
此前纯直营的星巴克就不同了,是实在巨资投入。
据了解,星巴克部分旗舰门店,每年运营成本接近上亿元。位于江苏昆山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总投资额15亿元人民币(约2.2亿美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记者曾经走访过该产业园,与库迪相关产业园相比,星巴克园区要精致很多。
在此种背景下,就更能体谅星巴克“卖掉”中国业务的挣扎。而之所以选择卖出,也是因为星巴克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近年,星巴克一直在向中国团队放权。比如,星巴克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此前,星巴克中国团队自主权有限,甚至联名活动都需跨洋审批。
客观上,放权是有用的。在截至2025年9月28日的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6%至8.3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期,星巴克中国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经营利润与利润率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环比提升。
因此,找一个更懂中国的股东,似乎将是放权的更高阶段。
但要看到,卖掉中国业务大部分股权,本质上对星巴克来说是笔保险的划算买卖。代表着中国业务成为纯利润来源。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922.84亿元人民币)。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事实上,星巴克美国业务也在起伏期,稳定的中国业务收入对星巴克公司稳住阵脚尤其重要。
可是,星巴克的再中国化也存在着风险。
例如,星巴克披露,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将逐步拓展至20000家。
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2万规模意味着每座县城要有超过7家星巴克。
在县城推广均价超过30元的星巴克,听起来难度不低。目前库迪都遭遇了增长瓶颈。
由此,为了2万家规模,星巴克或将相对大幅降价。然而,目前星巴克成本体系也许并不支持如此大幅度价的价格调整。如果硬性推动,星巴克大概率会调整在华原有运营模式。
如果运营模式调整了,星巴克还会是星巴克吗?或者说,中国市场需要那么多瑞幸吗?这都值得思考。
总体来看,外资巨头们都认识到中国市场玩法变了,去向何方他们还在探路中。为了平衡风险,引入合作伙伴会是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