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九个月的激烈竞购后,博裕资本凭借其深厚的本土化运营经验、丰富的资源网络以及对下沉市场的深刻理解成功胜出。这一选择精准契合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需求:应对瑞幸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并加速开拓下沉市场。能否在保持高端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本土化创新,将成为星巴克新时期发展的关键考验。
星巴克中国“联姻”博裕资本
根据公告,星巴克将中国业务60%股权以40亿美元出售给博裕资本,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市场业务。按照协议,博裕资本将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在长达九个月的激烈角逐后,博裕资本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其精准契合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需求。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博裕资本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三大层面:深厚的本土化运营经验、显著的资源整合效能,以及过硬的资本实力与政策理解力。
博裕资本近年来在消费领域布局频繁,投资版图涵盖华润饮料、SKP、海天味业和蜜雪冰城等知名企业。今年上半年,该机构刚刚完成对北京SKP商场42%至45%股权的收购。值得关注的是,博裕资本的投资组合覆盖高端商业体、零售连锁与消费者品牌,对中国各级市场有着深入理解。
在星巴克10月30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中,其特别强调了在下沉市场的布局情况,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了8011家门店。博裕资本在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实践经验,有望为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选址与运营提供重要支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聂健赟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博裕在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可为星巴克提供运营效率提升的机会。‘品牌+本土资本+运营资源’的三方协同,将推动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迈向规模化、效率化的新阶段。”
本土化成破局关键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变革。灼识咨询发布的《2025中国咖啡产业枢纽发展白皮书》显示,咖啡消费正从一线城市白领向Z世代等更广泛群体渗透,消费属性从“社交场景”加速转向“日常饮品”。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低价策略与数字化运营快速崛起,不断冲击星巴克的市场地位。
“外资餐饮品牌在华发展往往会经历从直营控股到‘本地化合资+加速扩张’的模式转变。”聂健赟称,“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此前纷纷引入中方资本,以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星巴克与博裕的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巫景飞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从麦当劳中国联手中信,到星巴克携手博裕,其核心逻辑殊途同归。这既是对中国消费市场前景的坚定看好,也是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寻求最优解的必然选择。”
从资本与运营角度考量,这次合作对星巴克和博裕资本双方可以说是一次“共赢”。聂健赟称,“星巴克通过出售控股权能回收资金、减轻直营成本,保留品牌收益,有助于优化财务结构。而博裕资本在消费、地产等领域的资源积累,将为星巴克的再扩张提供独特价值。”
高端咖啡品牌面临市场考验
据公开资料显示,竞购过程中,一些私募股权投资者和中国科技公司给星巴克提出发展建议,其中“向本地竞争对手学习,包括开小店以及降价”等提法频率颇高,这些建议却被星巴克否决。
星巴克中国前CEO王静瑛在任时就否决过诸如开设低价子品牌的想法,理由是这与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冲突,她倾向于贴近公司在西方市场的发展战略。星巴克中国本次和博裕的“联姻”提出“力争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若仍不采取开小店和降价等方式,星巴克将要面临为维护“高端”形象和“第三空间”付出高昂成本。
尽管“第三空间”的光环逐渐褪色,但星巴克作为高端咖啡品牌的认知或许暂时难以撼动。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他们依然将星巴克与“品质”和“高端”紧密关联。星巴克的品牌价值从功能层面的品质认可升维为一种彰显个人品味的“社交货币”。
“消费者购买的不止是产品本身,更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感体验。”巫景飞表示,高端品牌固然不会就此陨落,但未来发展方向或将趋于小众。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品牌的“本土化”,对星巴克来说仍将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