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天镜生物等中概股企业纷纷推进回港上市。而与此前互联网领域中概股企业回港上市不同,此番热潮主要由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中概股掀起。这不仅透露出相关企业战略布局的调整,更显示出科技型企业战略选择、全球资产配置趋向、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三重变化。
其一,新一轮中概股回港上市热潮的直接推力,源于海外市场监管环境的持续收紧。纳斯达克交易所今年9月份拟修订的上市规则明确,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上市公司设置2500万美元的IPO募资下限,对存在上市缺陷且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将加快推进停牌和退市流程。
因此,“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成为科技企业抵御全球市场波动的理性选择。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登陆美股不足一年便启动回港计划,正是出于风险对冲的考量——双重上市不仅可以规避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更能通过吸引亚太投资者实现股东结构多元化。
这些中概股回港上市不仅出于融资考量,还是一种战略性布局。从资本市场视角看,国际资本正积极通过港股配置中国资产。
其二,这些新经济领域中概股,依赖本土研发与数据积累。回港上市更有利于其对接内地产业链资源,拥抱更为了解其市场地位、发展前景的投资者。
而这些新经济领域中概股企业回港上市,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以禾赛科技为例,其募资总额为41.6亿港元,为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同时,2025年港股日均成交额已突破2000亿港元,海外资金持续涌入,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为回港上市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撑。
其三,中概股回港上市也离不开内地、香港监管机构的协同配合。例如,中国证监会通过简化备案程序、放宽资金跨境流动限制等措施,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便利。可以看到,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均在短期内相继通过备案。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与此同时,中概股回归更是得益于港交所持续多年的制度创新与改革。2018年,港交所放开同股不同权与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限制后,今年再推出“科企专线”与保密提交机制,为硬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扫除了障碍。今年香港特区政府还在《施政报告》中明确表态,“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回流便利通道。
香港凭借制度优势与区位特点,将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我们也相信,持续完善的港股市场,将为硬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