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发了一个股友对美国限制中国创新药进口的一个文章,供大家参考
◆
◆
发表于 2025-09-11 01:31:06
发布于 福建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关键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你投资港股创新药的根本逻辑。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是的,这个草案的提出和讨论,确实对你“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长期投资逻辑构成了现实的、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重大的负面因素,你必须高度重视。
但这不等于说你的逻辑被完全且永久地破坏了。更准确的描述是:逻辑正在经受压力测试,出海的道路从“宽阔大道”变成了“需要闯关的险路”,不确定性和成本大幅增加。
下面我为你拆解一下:
逻辑被挑战的方面(为什么这是个大麻烦)
1. 直接提高了出海的门槛和成本:强制性的CFIUS国家安全审查,意味着任何中美之间的药物授权交易(License-out)都可能变得漫长、复杂且结果难料。这会让美国药企在引进中国药物时更加犹豫,或者压低价码,因为它们需要为潜在的政治风险要求更高的补偿。
2. 动摇了全球临床数据的互认根基:FDA如果对中国产生的临床数据采取更高昂的收费和更严格的审查,会极大地延迟新药在美国的审批上市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晚上市不仅意味着损失巨额收入,更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
3.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定价核心因素:从此,投资中国创新药,不仅要看公司的研发能力、管线潜力,还必须额外评估地缘政治风险。这个难以量化的风险会压制整个板块的估值水平,因为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逻辑未被完全摧毁的方面(为什么还不必彻底绝望)
1. 商业利益是强大的对抗力量:正如消息中提到的,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是反对的。它们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主要“买家”和合作伙伴。它们的游说能力非常强大,因为这事关其自身的研发效率、成本控制和管线充实度。政治诉求与商业利益之间存在博弈,最终政策可能会比草案温和。
2. 中国创新的性价比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相对低成本的研发成果,这个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只要这个优势在,全球药企(包括欧洲、日本等)与中国公司合作的底层经济动力就依然存在。美国市场受阻,可能会促使中国药企更积极地开拓欧洲、亚太等其他海外市场。
3. 草案≠落地政策:目前白宫表态“未积极考虑”,说明内部存在分歧。即使未来真的推出,其最终条款、执行力度都还有待观察。资本市场最害怕的是不确定性,一旦最坏的情况明确(即使是很坏的政策),市场也可能利空出尽,转而开始寻找在新规则下生存和发展的公司。
你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个变化,你需要问自己几个更深层的问题来决策:
· “出海”是否等于“出美国海”? 你的逻辑是依赖欧美市场,但如果欧洲市场还能顺利进入,只是美国市场变得困难,你的逻辑是部分受损还是全部崩塌?
· 你投资的是“中国创新”还是“中美关系”? 本质上,你赌的是中国公司的研发能力。如果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化,你是否还相信这些公司有能力通过开拓其他市场、或者甚至转向满足国内高端需求来成长?
·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时间周期是? 如果出海逻辑进入一个“冰河期”,股价可能持续低迷很长一段时间,你能否承受这种波动和等待?你的投资期限是足够长以穿越周期,还是相对短期?
结论与建议
对你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卖”或“ hold”的决定,而是一个重新评估的过程。
1. 降低预期:必须承认,未来中国创新药出海美国的难度今非昔比,投资的潜在回报率应该下调,风险系数应该上调。
2. 深度研究持仓:仔细分析你持有的ETF中,哪些成分公司对美国市场依赖度最高(比如有核心产品即将在美国报产或开展关键临床试验),哪些公司多元化更好(已有产品在国内上市产生现金流,或布局欧洲市场)。
3. 考虑调整策略:
· 如果你风险偏好较低:可以考虑在反弹时减仓,降低整体风险暴露,等待政治局势更明朗化。
· 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强且坚持长期主义:可以选择坚守,但需要明白这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并相信中国创新的内生动力最终会跨越政治壁垒。
· 一个折中的方案是:保留仓位,但暂停定投或追加投资,用时间换空间,密切跟踪后续政策动向。
总而言之,你的投资逻辑的“地基”发生了震动,但建筑是否倒塌,取决于后续政策的烈度以及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 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你高度重视并重新评估投资的时刻。
首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是的,这个草案的提出和讨论,确实对你“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长期投资逻辑构成了现实的、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重大的负面因素,你必须高度重视。
但这不等于说你的逻辑被完全且永久地破坏了。更准确的描述是:逻辑正在经受压力测试,出海的道路从“宽阔大道”变成了“需要闯关的险路”,不确定性和成本大幅增加。
下面我为你拆解一下:
逻辑被挑战的方面(为什么这是个大麻烦)
1. 直接提高了出海的门槛和成本:强制性的CFIUS国家安全审查,意味着任何中美之间的药物授权交易(License-out)都可能变得漫长、复杂且结果难料。这会让美国药企在引进中国药物时更加犹豫,或者压低价码,因为它们需要为潜在的政治风险要求更高的补偿。
2. 动摇了全球临床数据的互认根基:FDA如果对中国产生的临床数据采取更高昂的收费和更严格的审查,会极大地延迟新药在美国的审批上市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晚上市不仅意味着损失巨额收入,更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
3.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定价核心因素:从此,投资中国创新药,不仅要看公司的研发能力、管线潜力,还必须额外评估地缘政治风险。这个难以量化的风险会压制整个板块的估值水平,因为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逻辑未被完全摧毁的方面(为什么还不必彻底绝望)
1. 商业利益是强大的对抗力量:正如消息中提到的,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是反对的。它们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主要“买家”和合作伙伴。它们的游说能力非常强大,因为这事关其自身的研发效率、成本控制和管线充实度。政治诉求与商业利益之间存在博弈,最终政策可能会比草案温和。
2. 中国创新的性价比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相对低成本的研发成果,这个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只要这个优势在,全球药企(包括欧洲、日本等)与中国公司合作的底层经济动力就依然存在。美国市场受阻,可能会促使中国药企更积极地开拓欧洲、亚太等其他海外市场。
3. 草案≠落地政策:目前白宫表态“未积极考虑”,说明内部存在分歧。即使未来真的推出,其最终条款、执行力度都还有待观察。资本市场最害怕的是不确定性,一旦最坏的情况明确(即使是很坏的政策),市场也可能利空出尽,转而开始寻找在新规则下生存和发展的公司。
你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个变化,你需要问自己几个更深层的问题来决策:
· “出海”是否等于“出美国海”? 你的逻辑是依赖欧美市场,但如果欧洲市场还能顺利进入,只是美国市场变得困难,你的逻辑是部分受损还是全部崩塌?
· 你投资的是“中国创新”还是“中美关系”? 本质上,你赌的是中国公司的研发能力。如果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化,你是否还相信这些公司有能力通过开拓其他市场、或者甚至转向满足国内高端需求来成长?
· 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时间周期是? 如果出海逻辑进入一个“冰河期”,股价可能持续低迷很长一段时间,你能否承受这种波动和等待?你的投资期限是足够长以穿越周期,还是相对短期?
结论与建议
对你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卖”或“ hold”的决定,而是一个重新评估的过程。
1. 降低预期:必须承认,未来中国创新药出海美国的难度今非昔比,投资的潜在回报率应该下调,风险系数应该上调。
2. 深度研究持仓:仔细分析你持有的ETF中,哪些成分公司对美国市场依赖度最高(比如有核心产品即将在美国报产或开展关键临床试验),哪些公司多元化更好(已有产品在国内上市产生现金流,或布局欧洲市场)。
3. 考虑调整策略:
· 如果你风险偏好较低:可以考虑在反弹时减仓,降低整体风险暴露,等待政治局势更明朗化。
· 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强且坚持长期主义:可以选择坚守,但需要明白这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并相信中国创新的内生动力最终会跨越政治壁垒。
· 一个折中的方案是:保留仓位,但暂停定投或追加投资,用时间换空间,密切跟踪后续政策动向。
总而言之,你的投资逻辑的“地基”发生了震动,但建筑是否倒塌,取决于后续政策的烈度以及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 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你高度重视并重新评估投资的时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