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0日(记者魏雨田)三季度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随着美股机构投资者三季度13F报告披露陆续收官,头部投资机构的调仓路径正式浮出水面。从调仓逻辑来看,科技与消费龙头成为机构加仓的核心标的,而英伟达则在机构间引发分歧。当前市场围绕“AI泡沫”的争论愈演愈烈,不过机构普遍认为,当下AI领域的高预期实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催化剂,且技术商业化进程已实质性启动,具备核心优势的头部平台将持续受益。
加仓聚焦核心标的科技消费龙头获青睐
三季度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多家头部投资机构将加仓重心明确指向科技及消费领域的龙头企业。
从知名投资人段永平旗下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公布的13F文件来看,尽管该机构对苹果进行了小幅减持,但这一动作并未动摇苹果的核心持仓地位。截至三季度末,苹果依旧是其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占比达60.42%,对应持仓市值约88.69亿美元。在减持苹果的同时,段永平三季度对伯克希尔·哈撒韦进行了幅度超53%的增持,目前持仓占比为17.78%,持仓市值为26.1亿美元,展现出段永平对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逻辑的坚定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段永平在三季度新将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纳入持仓组合,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其布局高端制造领域、挖掘硬科技投资机会的重要信号。
头部私募景林资产在三季度的加仓动作较为激进。根据其13F文件,亚朵获景林资产增持幅度达986.92%,期末持股数量激增至229.01万股,持仓市值排名跃升至组合第11位;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样成为景林资产的核心加仓方向,增持幅度达851.82%,期末持股176.03万股,持仓市值排名攀升至第5位。
高毅资产与景林资产形成加仓“共振”。三季度,高毅资产同样大幅增持谷歌母公司Alphabet,增持数量达28万股,使得Alphabet成为其第三大重仓股。
高瓴旗下私募HHLR Advisors的三季度调仓则将重心放在了中国消费及互联网赛道,对阿里巴巴与拼多多两大龙头进行了大手笔加仓。其中,阿里巴巴获增持幅度达186.13%,期末持股市值攀升至5.88亿美元;而作为HHLR Advisors第一大重仓股的拼多多,同样获得23.16%的增持,期末持股市值进一步攀升至11.4亿美元。
美国资管巨头景顺的三季度调仓则延续了对全球科技龙头的青睐,分别对苹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进行了加仓。截至三季度末,景顺持有苹果股票约7350.31万股,较上季度增加3.67%,对应持仓市值高达187.16亿美元,依旧是其核心配置标的;对Alphabet的持仓同样规模可观,持仓数量达4518.61万股,持仓市值约109.85亿美元。
机构持仓分歧凸显 AI龙头成博弈焦点
在部分机构对市场核心资产展开密集加仓的同时,另一部分机构却在关键标的上呈现显著减持动作,机构间的持仓分歧在AI龙头英伟达上尤为突出。
段永平旗下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呈现出“有增有减”的均衡布局思路。他对中概股龙头阿里巴巴进行了幅度超25%的明显减仓,此外还对拼多多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标的实施了小幅减持。
在众多引发分歧的标的中,AI芯片龙头英伟达为机构分歧最大的个股之一。新华财经数据显示,11月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经下跌超过15%。
从全球知名对冲基金桥水的13F报告来看,其在三季度对英伟达采取了大幅减持操作,减持股份数量近472万股。截至三季度末,桥水持有英伟达的股份数量降至251万股,相较于二季度末的723万股,持股规模大幅降低65.3%。无独有偶,段永平对英伟达也进行了幅度超38%的减持。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景林资产选择逆势加仓英伟达,加仓幅度达277.32%,截至三季度末持股数达到237.88万股,英伟达也由此晋升为景林资产的第三大持仓股。
全球资管巨头景顺同样在三季度对英伟达进行了加仓。对于景顺而言,英伟达不仅是其第一大重仓股,更在持仓组合中占据核心地位。截至三季度末,景顺持有英伟达约1.43亿股,对应持仓市值高达266.42亿美元,较上季度的持仓数量增加3.30%。
“AI泡沫”争议背后或是产业升级催化剂?
当前AI领域的“泡沫”话题持续引发市场热议,多家机构表示,泡沫表象之下,实则暗藏AI产业升级的必然逻辑。
世诚投资表示,尽管情绪层面放大了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但这一“泡沫”实则是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当前AI产业的突破并非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全产业链协同的结果,当前的泡沫本质是因为“预期先行”。头部企业的前瞻布局加速了资本与资源向AI领域集中,推动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落地提速。终端需求已在验证这一预期的真实性,海外谷歌等云厂商平台的AI Token(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用量均保持高速攀升,直接反映用户对AI服务的实际使用增长,成为产业基本面的核心支撑。
在云脊私募创始人梁力看来,AI领域的泡沫不仅客观存在,其存续周期还可能进一步延长。他判断,AI产业将沿着“硬件奠基—软件渗透—场景落地”的路径演进,这与当年互联网的发展脉络高度相似。梁力特别强调,在AI技术变革的关键期,具备垄断能力的超级平台将更具竞争优势——其沉淀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难以被后来的“颠覆者”超越,有望在AI时代持续巩固垄断地位,并明确受益于AI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与产品体验升级的双重红利。
摩根资管认为,AI领域不仅投入规模庞大,发展速度更可能创下纪录,但部分关于投资回报率的核心假设(如资产使用寿命)尚未形成明确答案。“历史经验表明,市场热情往往会超前于产业实际进展。与互联网泡沫时代相比,当前市场参与者的资本实力更为雄厚,且AI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已实质性启动,这意味着短期内出现大规模过度建设的风险相对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