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英伟达都是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但继软银集团前不久清仓英伟达套现58亿美元后,日前,“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也选择了出清英伟达,这些资本动向,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事实上,今年三季度,桥水、巴克莱、花旗集团等多家大型机构也都减持了英伟达。
上述消息还曾引发市场对AI估值泡沫破裂的担忧,但在笔者看来,机构清仓英伟达并不等同于看空AI,而是AI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信号。资本的目光正从“卖铲人”,转向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其一,从产业周期演进来看,AI产业链正在重构。
回溯AI产业发展历程,其发展初期,硬件算力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英伟达凭借在GPU领域的技术突破,为AI运算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犹如在淘金热中提供了高效的“淘金铲”,成为了AI产业爆发的关键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投资AI产业,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英伟达这样的硬件算力提供商,这是AI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
从产业周期的演进来看,AI产业已经度过了单纯依靠硬件突破来推动发展的时期,开始进入到应用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阶段,产业链开始重构。在此阶段,软件和算法对于挖掘AI价值、拓展AI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比如,在医疗领域,AI诊断软件通过深度学习大量医疗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在金融领域,智能风控模型利用AI算法识别潜在风险。这些应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研发和算法优化投入,而不仅仅是硬件算力的提升。
其二,从投资策略角度来看,AI投资重心发生转移。
软银集团清仓英伟达的资金用于追加投资OpenAI及推进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可以看出,软银集团并非看空AI产业链,而是投资策略发生了改变。软银集团早期投资英伟达,是为了抢抓AI硬件红利。但随着AI的发展,行业已从“算力竞赛”转向“应用落地”,模型和生态的价值将超越硬件。这也折射出AI领域投资方向的转变——不再盲目追捧硬件,而是更聚焦于生态整合。
投资机构的操作意味着AI产业投资重心正从“硬”向“软”转移。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硬件算力逐渐普及,市场开始进入应用爆发阶段。就像互联网发展初期,市场热衷于投资网络基础设施,而当网络普及后,互联网应用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OpenAI等在AI应用和模型领域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资本目光。
AI投资进入“下半场”,投资方向从硬件向软件转移,是顺应产业周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硬件算力不再重要。硬件始终是AI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是在当前阶段,应用和模型领域的投资机会相对更加突出。而且,随着AI应用的不断拓展,对硬件算力也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两者其实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但从产业周期演进和投资逻辑变迁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投资重心的转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其三,从竞争层面来看,行业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此前,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一家独大。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生态优势,英伟达在数据中心AI芯片等关键领域占据着极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科技巨头持续加大投入,行业竞争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虽然当前英伟达在硬件算力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竞争日益激烈,AMD等竞争对手不断发力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云服务巨头们为了降低成本和掌握技术自主权,纷纷加大自研芯片的投入。这使得英伟达未来的增长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在AI应用和模型领域,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创新机会。这也是资本选择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巨头们并未离场,只是转移了“战场”。其背后的产业变迁以及竞争态势、投资策略的变化,将对整个AI产业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风向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