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近日,纳斯达克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原因是有资本在唱空和做空科技“七姐妹”。英伟达的表现最为典型,上周其股价出现了大跌,本周也出现了剧烈波动。那么,这些科技巨头们是单纯地被市场高估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英伟达股价出现波动非常正常,一是因为这几年涨幅太大,二是竞争对手正在蚕食其固有的优势领域。如谷歌就在用TPU(谷歌专为加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任务设计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抢夺英伟达的市场,其第七代TPU单颗算力已达4614TFLOPS(FP8精度),9216芯片组成的Pod总算力为42.5 ExaFLOPS,而英伟达主推的GB300 NVL72系统,总算力仅0.36 ExaFLOPS。最关键的是,谷歌在AIGC是全线通吃,数据、算法、模型、芯片、CPU、云服务等,缺啥,就造啥。这一产业路径也是英伟达向往的,甚至在跟随谷歌大搞全产业链收购。
所以,当英伟达被唱空做空时,很多人并不意外,在他们看来,除了英伟达,AI还有科技“七姐妹”,它们都在奋力争先。
近日,Meta发布了一个有意思的公告,确认该公司将于2028年前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用于建造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基建和人才招募,而它在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仅有7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其每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是2025年的近4倍。另一个IT大佬微软也不甘落后,其在2026财年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937亿美元,较2025财年增长约45%。亚马逊则预计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将达到约1250亿美元,并将在2026年进一步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投资将流向AI所需的数据中心、电力和芯片等。
简单地把这些科技大佬们的资本支出累加在一起就不难发现,这场AI领域的竞赛也许才刚刚开始。摩根大通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随着各个科技巨头大举建设数据中心项目,预计未来五年,融资需求至少为5万亿美元,最高可能达到7万亿美元。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近日也表示,预计到2030年,该公司的数据中心芯片和系统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万亿美元,而AMD的市场占有率远不及英伟达,反过来推算一下,英伟达的市场规模又应该是多少呢?
所以,当很多人看不懂科技巨头们的估值的时候,其实是他们看不清AI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对各行各业侵蚀的速度。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革新,将颠覆很多人的认知,看不清也很正常。比如很多人看不懂英伟达为什么会入股诺基亚,因为它在悄悄布局新赛道,直白一点来讲就是英伟达想将5G基站和6G基站变成AI的分布式智算中心。毕竟通信基站是市场需求最直接的地方,在有需求的地方直接布置算力,将以前传统输出信号的基站变成分布式智算中心,将减少算力输出的损耗。诺基亚虽然在手机终端败给了苹果,但其依旧是全球通信设备的翘楚,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布局了基站网络,而且在欧美市场的份额稳居全球前三。这恰好成为其边缘算力落地的“现成入口”,英伟达只要将GPU服务器小型化,直接放进基站里,就无需从零搭建基础设施,即可快速将算力渗透至通信网络末梢。
科技巨头们还有更宏伟的理想。
在太空,各个科技大佬都在角逐太空数据中心。11月2日,英伟达将H100GPU成功送入太空,旨在测试数据中心在轨道环境中的运行可行性;11月4日,马斯克表示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预计在4年到5年内,将通过星舰完成每年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谷歌在11月5日宣布启动“捕日者计划”,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太空智算中心可以利用太阳能解决高耗能问题,可以有效解决高温发热问题,只要能突破服务器物理容量(即最小体积内实现算力最大化,毕竟卫星体量有限)和协调同步运算与低延迟传输(利用时频同步达到有序计算和同步接收),这又是一个万亿级的新兴市场。
因此,无论是未来下一代互联网、算力互联网,还是太空卫星互联网、太空智算中心,都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入,巨大的资本开支将促使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应用不断落地,形成新增的产值空间。而科技引领的新消费市场又会反过来促使这些科技企业科技进步、股价与市值攀升。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科技企业的高股价与大市值很像是另一种流动性的沉淀,以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靠大消费,典型的就是靠流动性沉淀在房地产里,消纳在基建和传统消费里。但从现在看,沉淀和消纳流动性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利用资本市场推升科技企业的估值,沉淀流动性并反哺科技研发创造力,这样的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浪潮。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一浪潮也许才刚刚开始。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